湛江,夹竹桃的原创作品

1965年春天,中央农垦部在湛江召开“全国农垦会议”后,一个朋友回来说:“湛江真美,水很蓝,街道整洁干净,两旁的林荫路上种着夹竹桃。我们去的时候,它们正在盛开,叶子像竹叶,花像杜鹃花,几乎每条街上都有。你想想,蓝色的河水,艳红的夹竹桃……”

第一次听说夹竹桃种在林荫路上。常见的夹竹桃都种在大花盆里,只有一人高。种在街上会有多高,花比杜鹃花大很多。在所有的街道上都种上夹竹桃该有多美。

所以,在我心中,湛江和夹竹桃是连在一起的,再也分不开了。我给湛江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

今年3月,终于有机会去湛江了,自然想亲眼看看夹竹桃组成的林荫路。

湛江港务局把我们安排在新建但尚未完工的五层“霞山宾馆”。

我走到“霞山宾馆”五楼,立刻从走廊的窗户往外看。远处是蓝色的湛江,附近的屋顶上有很多避雷针。后来听说湛江所在的雷州半岛以打雷出名。

我对着窗户看了很久,没有发现夹竹桃。

当然,我不是去湛江看夹竹桃的。我的任务是参观湛江港。

港务局副局长张同志来看我们,点了一支烟,聊了几句。他从某个会场挤出时间。他是北方人,对湛江赞不绝口:“我们这里可以做得很好,不需要人为造岛。港湾深,江面宽,岸边设100个泊位没问题。这里没必要建防波堤。无论下雨还是晴天,这里的水总是蓝色的。是清水港,深水港,避风港。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是‘三个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的,这里好多了。这是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的港口,进出口方便,从地图上看也是个好地方。水手们说,‘湛江的水好喝。’"

最后,他把烟蒂拧进烟灰缸,补充道:“湛江是个天然的港口。周总理来过这里,他说湛江是“南方的青岛”。陈毅将军也来过这里。他说湛江是“中国的日内瓦”。

一个是“南方的青岛”,一个是“中国的日内瓦”,都是说湛江很美。

去“水手俱乐部”吃饭的路上,人行道不干净,但是种了菠萝蜜,果实很大,但是还没成熟。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有棕榈树,但没有夹竹桃。

为了寻找湛江的历史痕迹,我们拜访了两位老工人。一个是郑南山,湛江人,今年59岁。另一个是陈亚祥,海康县人,也是51岁。除了他们,还有一个年轻的湛江人杨振宏,他从空军转业。他在港务局从事宣传工作。

谈话漫无边际。就像拆了一件旧毛衣,找到线头拉一段,又找到线头——断断续续地说着,想着。开头他说:“1898年法国人登陆至今,已经81年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湛江只是一个一里多长的小码头。我们只能停靠在不到30吨的木帆船栈桥码头,用驳船装卸货物,由200多名码头工人扛在肩上。以“寸金桥”为界,分为“洋界”(法租界)和“唐界”(中国区)。

“湛江出海口的东山岛和沃州岛都是法国的。我们与法国人作战,并把他们赶出了“寸金桥”。

“法国人在湛江开了一家‘万里公司’,这就是赌博。有卖鸦片的鸦片馆,一船鸦片能赚回好几船金银。法国每年从鸦片中赚取160万西贡元。

“当时总人口不到五万,妓女却有一千多。

“日本的三井和三菱也在湛江做生意。

“法国人、日本人、国民党统治湛江半个世纪。只有一个发电厂,一个火柴厂,一个手工编织厂和一个做鞭炮的小厂。

“当时,湛江工人很苦:

一根横杆,两根绳子,

露宿街头很难...

“过去的老码头现在是第一作业区。当时有甘蔗地、红薯地、死人坟,常有土匪出没。下午五六点没人敢去。

“那里也是刑场,尸体都扔在沙滩上。海上经常有漂浮物。

“湛江的工人都是从各地逃难来的。

“海员有革命传统。党的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广州湾第一家分公司成立于1939年。

“1950年,我开始拥有自己的飞行员。

“解放后,盖了许多新楼,修了路,林荫路上种了夹竹桃、棕榈、菠萝蜜、椰子,但海南岛的椰子种在湛江不结果。注:湛江的椰子树现在可以结果(年龄在10岁以上)。那时,椰子树很年轻,不结果子。

“那时候湛江的街道很干净,夹竹桃开了,更加漂亮。

“湛江人口增加到40万,是中国第七大港口。有化工厂、机械厂、机械厂、糖厂、罐头厂...成千上万的工人。办一个水利学院,一个医学院,一个气象中专。

“现在最繁华的城区,是过去尸骨凌乱的海滩。”

郑南山靠放羊娃起家,现在是香港总调度。陈亚祥现在是第一作业区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门机维修的技术指导。

港务局安排我们先参观第一作业区。我们乘小船去第一个操作区。这个码头有五个泊位,负责粮食、化肥、水泥和杂货的进出口。这个码头能停泊5万吨级货轮,有一个5万平方米的仓库。有15台龙门起重机,3200多名工人。年吞吐量230万吨-250万吨。

湛江是一个与欧洲相通的港口。1966年,周总理批示:“湛江港要建设起来,支援世界革命。”

香港建设最困难的时期是1968年到1969年,很多工人出去“闹革命”,只有没走的继续工作。

引进的技术也被无政府主义干扰,无法使用。

磷酸盐码头设计于1970年。我们没有同意工字形方案,也没有看到计算书。交通部没批,总工程师没签就开工了。不听总工的人,说什么敢想敢做,其实就是无政府主义。结果梁断了,拖了两年才加固。* * *损失六十多万元。这叫什么“设计单位要管”?

桥式起重机和门式起重机之间也有重复。门吊两边漏,污染很大。

磷酸盐码头属于第三作业区。

这个工作区受到“四人帮”的干扰。什么“崇洋媚外”“贪洋求洋”,帽子飞进来了,码头建起来了,上海造的设备也来不了。

四人帮的“要做码头的主人,不要做吨位的奴隶”正在吹,“压船”现象经常发生。磷矿运不出去,影响农业生产。

1973年,外轮货物积压太多,周总理批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像打雷一样,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湛江港先后开发了第二、第三作业区(第三作业区设计于1970年)。

我们来到了第二作业区。

码头上停泊着一艘两万三千吨的希腊船。这个码头也有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货船。

我们没走多远,一艘两万吨的巴拿马“塞希拉”号就停泊在那里。

这个工作区有19台龙门起重机,其中最大的一台是意大利制造的。

一艘小船把我带到了石油码头。

有5万吨级油码头、1000吨级油码头、1500米级原油码头。

附近停泊着一艘7万吨油轮“大庆”号。

一艘巴拿马籍“亚伦”号横渡大海...

这个作业区是用于石油转运的。如果港口加深,可以容纳240万吨。年吞吐量760万吨。

第三作业区以前是岛屿,现在靠人力填成了半岛。

这里有十八台龙门起重机,去年的吞吐量达到了九百五十万吨。

港务局的同志说:“湛江是中国吞吐量第七的港口。去年,* * *停靠了来自16个国家的240艘船只,包括日本、索马里、苏联、希腊、巴拿马、英国、荷兰、瑞典、法国、利比里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巴基斯坦...

“远洋装卸是有规定时间的,有奖惩,装卸慢,一天就要六七千元。租船也是如此。

"去年,香港盈利2153万元."

今天,河上无风无浪。我们订的小轮船直线来回走了十六海里,回到第一作业区,大家上岸。

我确实看到了“南方的青岛”和“中国的日内瓦”的壮丽景色。

然而,令我遗憾的是,我从未见过夹竹桃——红色的夹竹桃,就像大街上的夹竹桃一样。他们是什么时候被谁砍的?谁会讨厌美女呢?

我心里一直在疑惑。

1979年5月北京

(艾青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