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遍布全球的亚马逊在中国水土不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轻松地做到许多事情,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家,而这些事情中最方便的无疑是网购。

2008年前后,一家名为淘宝的网站诞生,以其方便快捷的电子购物模式席卷了整个传统销售行业。火爆的电商行业和电子支付都来源于此,淘宝背后的阿里巴巴也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第一巨头。

虽然阿里巴巴现在这么神奇,但还不是电子商务真正的开创者。早在1995年,全球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就在美国正式成立,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后来成为全球首富的杰夫·贝索斯。

亚马逊的三阶目标

事实上,一开始,亚马逊只是卖书,甚至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当时的目标也是把亚马逊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书店”。但或许连贝佐斯都没想到,亚马逊成立后发展迅速,不到两年,亚马逊真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书店!

从这种极其迅猛的发展中,贝佐斯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巨大潜力。贝佐斯毫不犹豫地迅速开始着手其他产品体系的布局,并将零售产品的销售加入到亚马逊的业务项目中。此时,亚马逊的经营目标已经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亚马逊在本土发展的同时,也投资了市场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2000年初,贝佐斯为亚马逊加入了第三方合作的新颖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亚马逊开始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成为亚马逊发展的新目标。此时的亚马逊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零售商,不断发展和扩大业务范围的亚马逊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服务提供商。

如今,亚马逊已经是全球知名的电子商务公司,其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已经成为全球身价超过2000亿美元的亿万富翁。

水土不服,世界首创。

但这家全球第一的电子商务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屡屡受挫。即使在去年,亚马逊也别无选择,只能宣布其主营业务电子商务退出中国市场。事实上,亚马逊在中国的经历并非无迹可寻。说白了就是外企水土不服造成了这种局面。

亚马逊进入中国的时间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早。早在2004年,亚马逊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亚马逊已经成功征服了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电商市场,对落户中国信心满满。

野心勃勃的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小米创始人雷军创立的Joyo.com,并向当时中国的电商从业者宣布了它的到来。当时国内电商鱼龙混杂,淘宝和JD.COM上线不久。可以说,当时的亚马逊占领中国市场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然而,与高调亮相相比,亚马逊对绮优的整改速度可谓极其缓慢。直到2011,绮优才正式从绮优亚马逊更名为亚马逊中国。

亚马逊这个新人,在中国的市场调研并没有真正深入,导致了其一贯稳健缓慢的发展速度,比如绮优的更名,在中国任何一家公司最多也就半年时间,而亚马逊却用了7年时间才完成。

除了整改缓慢,一向比较注重长远发展和产品质量的亚马逊,在2013其他几个电商价格战激烈的时候,也没有采取任何相应的措施。美国企业一向更注重自己产品的管理和开发,并不在乎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手段,但亚马逊没有考虑到的是,对于当时刚接触电商平台、对产品质量缺乏信任的中国人来说,低价其实可以促进购买力。

这个决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是亚马逊没有真正信任中国的团队。据首席执行官刘说,当他联系亚马逊中国时,他惊讶地发现亚马逊中国的总经理是一个从未真正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军如何才能百战不殆?

亚马逊中国的真正决策权始终掌握在亚马逊总部的外国人手中。要知道,中国的市场变化非常快,没有授权的亚马逊中国在宣传的发展上一直是束手束脚,甚至从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总部高管对中国式广告营销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对中国的不了解,根本无法为市场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最后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号称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的亚马逊,其实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慢!

在崇尚慢生活的美国,如果你在亚马逊上买一本书,从下单到收到至少要等十天,有时甚至要等半个月才能拿到你想要的产品。亚马逊将这种缓慢的送货过程原封不动地带到了中国。

但是,这样的速度,对于国内快节奏的人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其他电商平台最快一天就能给客户发货,最长不会超过五天。这种明显的效率反差也让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亚马逊,导致亚马逊最终退出中国。

和平不忘危,生存不忘死。

事实上,亚马逊并不是唯一一家在中国面临“水土不服”的外企。在亚马逊离开之前,雅虎、谷歌、易贝等公司也选择了退出中国市场。有趣的是,大多数离开中国的外国企业是互联网公司,而宝洁、联合利华、可口可乐、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实体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

这也正是因为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往往比中国更安逸,更自由。和其他非互联网公司一样,他们主张稳健发展,而不是改革创新。在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在中国一直是出了名的拼命。为了避免被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淘汰,互联网从业者加班熬夜很正常。除了996,他们有时候甚至会面对716。这种外国人不合理加班趋势的背后,其实是刻在那些互联网大佬骨子里的危机感。

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大部分大佬都是70年代左右出生的。他们创业的时候,没有资源,没有人力,甚至没有先例可以参考。他们不得不咬紧牙关,努力拼搏,杀出一条血路,但当他们选择了互联网这个极具创新性的行业,这条路就注定永远不稳。

即使现在,李彦宏仍然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工作。马花藤被称为“邮件狂人”,因为他仍然在凌晨发送工作邮件。华为创始人任郑飞甚至在办公室里放了一张小床,方便加班。

相比之下,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每天必须睡八个小时,优步的第一位女董事阿里安娜·赫芬顿甚至说过,“如果你想成功,就多睡一会儿”。如此鲜明的差异也是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走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居安思危,戒奢节俭,是中国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知识。即使他们已经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但仍然总是害怕被后来者淘汰,所以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一直提倡创新。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如果你永远墨守成规,不能学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去创新和改革,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全球性的大企业,也迟早会因为你的自大而迷失在世界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