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措施下大力气;经济指标超出预期

中国经济怎么样?上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截至目前,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与2018年报频频爆仓的惨淡局面相比,多家公司一季度利润增速快速回升,部分细分领域呈现高景气。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表现良好。

事实上,上市公司只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缩影。今年以来,“六稳”措施全面发力,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部分指标表现很好。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对内部和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很强。

一些经济指标超出预期。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1.3万亿元,超过2005年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6.4%,超出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第一季度的工业和消费数据也好于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认为,这表明随着各项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经济企稳超预期。虽然仍面临结构性压力,但二三季度经济将进一步企稳。

最近公布了一些4月份的经济数据。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处于较高扩张区间。作为观察经济的先行指标,PMI的持续扩张表明经济运行良好。

比如4月份CPI涨幅基本符合甚至略低于预期。多数市场机构的分析报告指出,高通胀预期缓解,年内CPI涨幅超过3%的概率不大,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约束。从外贸来看,考虑到前期抢出口因素的消退,4月出口增速回落符合预期,但进口修复速度超出市场预期。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告诉记者,数据显示短期内内需企稳,进口增速快速回升,得益于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

在企业领域,央企和上市公司也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开局。央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一季度,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万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利润4265亿元,同比增长13.1%。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认为,央企利润保持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面改革工作的推进。国有企业大力盘活存量,增加增量,聚焦产业,突出主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上市公司方面,六成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正增长。其中,畜牧业、基建行业、5G产业链、证券行业等相关公司表现突出。从综合分析来看,上市公司业绩向好主要是受行业景气度改善的推动。

中小企业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生产指数为51.2%,已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4月份,购进价格指数与出厂价格指数之差连续两个月收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董亚秀表示,这说明相关行业企业利润率有所提高。减免税费、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小企业生产经营有所好转。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超出预期。

减税降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点。刘认为,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反周期调整力度明显加大,如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快,这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共支出同比增长15%,比去年全年增速高6.3个百分点。一季度财政赤字达4973亿元,为历年同期较高水平;同时,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55.9%,政府性基金赤字4586543.8亿元;两项赤字合计9554亿元,接近万亿元规模。4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月增长0.5个百分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前4个月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覆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具有“基建先行,科技跟上”的特点。4月份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支出结构性回落,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继续高速增长,交通支出增速回落。与此同时,科技支出开始发力。4月份,财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长78%。

财政支出的投入促进了相关行业的投资热情。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4%和19.3%。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6.9%,比全部投资快10.6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0.2个百分点。

地方债发行进度也比去年快很多。截至4月底,各地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543.8+0633.3亿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券6543.8+0294.0亿元,占提前发行新增债务限额的93%,占年度债务限额的42%。财政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底前提前完成新增债券额度发行,力争9月底前完成全年新增债券发行。据悉,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对稳定投资、促进消费将起到积极作用。

刘预计,今年二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回升至6%左右。

此外,减税降费对刺激生产和消费的作用也在不断积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

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海信集团、三一重工、TBEA、中建一局、ZTO快递、顺丰控股、中国铁建、江淮汽车等企业负责人结合自身税费变化进行了发言。普遍认为,今年国家减税降费超预期,是惠及企业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措施,企业负担明显减轻,带动了投资增加和R&D投资、就业扩大。

苏剑认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培育国内市场,必须扩大消费需求,前提是收入增长。针对个人的各种专项税收扣除政策的出台,相当于间接增加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个人收入,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5438-4月,全国累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6565438+亿元,同比增长5.3%,比一季度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受减税政策影响,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30.9%。今年就业形势稳定,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也有利于提振消费信心。

刘表示,减税降费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既有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导向,又能在短期内有效拉动总需求。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消费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减税降费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今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654.38+0.9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54.38+0.3%;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同比增长16.1%。

市场参与者信心修复速度超预期。

2019一季度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数据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宽松的货币环境导致市场参与者信心和预期的恢复。

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泓指出,当前实体经济融资状况较2018有明显改善。今年6-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9.5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合理,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除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从贷款结构也可以看出市场参与者信心的超预期修复。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68.6%,较前三个月提高0.5个百分点。

据张文泓介绍,从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实际投向看,除房地产业以外的工业、基础设施业、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放缓,金融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资金需求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透露,从央行了解的情况来看,信贷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整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信贷收缩风险明显缓解,市场信心得到提振,社会预期得到扭转。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企业对市场发展的持续乐观。数据显示,4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已连续3个月处于高景气区间。这表明中国努力加强法治建设,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力提振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