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找工作的体会和认识
那一年,我坐在东直门来福士10层“北京XX科技有限公司”的小角落里,喜欢时不时看看外面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群。我没有任何想法,只是喜欢看然后清空…
我的工资比北京IT员工的平均水平低一点,但是足够养活我的小家庭,所以会有一段时间我的心灵很安心,生活很安心,梦想也很安心。说白了就是不想再多追求了。
但偶尔也会受到现实的刺激,尤其是在东直门这样的繁华地段。走到哪里都会自卑…
不仅仅体现在打扮,名牌包包,豪车上的自卑,更重要的是你缺少那种自信的气质。
当我路过一些人的时候,我会偷偷欣赏他们,甚至会刻意去看那些高挑白皙美丽的身影和背影。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往往很奇怪,既羡慕又不屑。
我进这家公司的时候,技术能力没有问题,唯一能隐瞒的就是学历。我在大学(专科)的时候,对参加自考本科的舍友很反感。我以为他们傻,把钱花在一个没用的学历上,只是自欺欺人。
但是当我面对学历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无知,不是学历那么重要,而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却没有,那张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是怎么进入这家公司的?
你也猜到了,我是通过一些渠道买的假文凭,因为技术没有问题,所以在岗位上很称职。但是,每当同事们无话可说的时候,他们就会时不时地聊起自己学生时代的话题。有人想炫耀自己的学历背景有多NB,也有人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在校园里的“英雄事迹”。
这个时候我往往不敢主动说太多学校的事。
第一,不熟悉毕业证盖章的院校。我就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它的位置和当年上任的总统。
第二,我不想撒谎,因为我编了一个,所以我要记住这个谎言里的每一个字。如果下次不匹配,你就被识破了,你也太累了。
公司还没说要查学历真实性,但我还是很担心,我想过被开除,但如果你没有信心去上班,往往会让自己很拘谨。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公司因为* * *,处理问题,业绩每况愈下。很多大单合伙人开始陆续退出。虽然薪资没有降低,但是裁员开始了,福利明显疲软。
同事们开始陆续找工作,有时会趁着午饭时间去面试,或者干脆请病假,这样至少双方不会同时耽误。
好消息不断,有的去了百度,有的去了搜狐,有的去了联想……而我,是不可能进这些大公司的,学历是最大的问题,大公司的第一道坎就是学历。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觉得不能再这么压抑和逃避下去了,一定要为学历的突破找到出路。
我做了一个决定:如果公司没有正式放我走,我会咬牙坚持,只要工资不降就留在这里(因为我没有真正的学历,所以往往不敢轻易辞职)。
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我必须拿到一个真正的毕业证。
我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不像湖南,北京有自考机构。北京只能去考试院报考,没有专人负责和帮助学生。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北师大工作。她说可以帮我弄个网络教育本科文凭,但是这个文凭只能在他们学校的网上查到,全国薛鑫网查不到,所以我放弃了这个捷径。
之后在网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咨询了很久,最后选择了XXXXX,不想说选择的原因。考了三次,很快就过了13。当最后一门考试考完,我松了口气,就等着拿毕业证了。
2013年9月顺利考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软件工程自考本科毕业证(软件工程专业只能报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考了一年半,拿毕业证用了差不多两年。我终于活下来了。想想每次回去考试坐火车的感觉,再看看这煞费苦心的证书。突然感觉信心满满。
找工作开始了,周末准备、投递、等待简历……周一,电话响个不停。第一天干脆打电话请病假面试,因为上午有一个,下午有两个。
早上一个在知春路,一个小公司,员工10左右。我回答了所有的面试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面试问题。
面试的几个领导对我都很满意,但是说到工资,我心里清楚,我不应该选择这家公司,因为太高了,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下午有两个大公司,一个是外企,一个是某著名汽车论坛。
其实我更愿意去汽车公司,因为我是一个对汽车狂热的人,但是对比了一下,外企的待遇、福利、休假制度明显高于汽车,我心里也有点犹豫,但其实主动权完全不在我手里。
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有了毕业证后感觉出奇的自信,晚上睡觉还有点兴奋和紧张…
第二天早上10,我正忙着各种代码的时候,邮件弹出来了,哪个外企发的,全是英文,我百度翻译了一下,就明白了。在11,我收到了一个来自汽车的多重呼叫。还好时间错开,一个周四一个周五。
周四,我进了外企的复式。这一次,我对面试完全不知情,因为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就是一个英文的面试环境。
要求两位面试的部门经理用英语描述自己的工作,从自我介绍到离职原因。
我当时就懵了。虽然我自己也准备了一些,但是完全适应不了这样的全英文环境。口吃到一半,经理再也听不下去了。直接告诉我这个工作需要大量的英语。如果英文不方便,我可以用中文回答,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这已经是敷衍了。
我好不容易回答了几个问题,然后想问一些关于工作的问题,就被经理直接拒绝了。
可想而知我当时是如何离开这里的,又是如何心情沮丧地回到公司的。
周五一个汽车论坛的复式有点搞笑,因为我面试的是一个it技术部门的领导。在回答完技术问题后,我们开始谈论汽车。因为从小就爱车,所以对车的熟悉程度可想而知。我对任何型号的数据都了如指掌。
所以面试到中后面环节,几乎都是和技术无关的,成了驾协的话题。这一次,与昨天相反,我满怀信心地离开了面试公司。
最后,我没有机会去外企工作是可想而知的。车直接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还是拒绝了。可能有人会说我傻,但是如果跳槽后工资没有明显提高,工作量增加了,你肯定会犹豫或者拒绝。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之前自考本科的影响,我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倔强又燃烧起来了。
我决定我必须好好练习我的英语口语,并加入一家外国公司。我不是排斥国企,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优秀的工作直接影响你的生活质量。为了谋生,我不得不强迫自己设定目标。
我开始拼命练习英语口语。我想,至少面试的时候不能太寒酸,口吃让我觉得很尴尬。
我又找到了那个北师大的同学,想让她给我介绍一个口语好的同学,最好是英国或者美国的留学生。
很快,同学安排我们见面。我是一名英国学生,说一口纯正的伦敦英语。我们同意每周二、周四、周六和周末见面。我们没有刻意去学什么,只是用口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指出了我的发音和语法。平时都是自己背单词,这样至少能听懂他在说什么。
大概过了一个月,我又开始疯狂投简历了。
很快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地址在建辉搜狐。
第一次见面很顺利,我没有和销售部的经理聊很久,因为他在我之前已经面试了好几个人,所以当我到的时候,我看起来有点累。我们没聊几句。他跟我说我觉得我比较适合,跟我说了一些未来工作的规划。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除了我还有一个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于是又有了一轮面试,不过是和他的老板。提醒我,我可能会用日语。
我又傻眼了。我英语不够,还得学日语。我要崩溃了。
但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想起了以前认识的一个日本留学生(也是北师大的同学介绍的)。为了准备这次面试,我特意让他教我一些简单的口语对话,并写在纸上。
然后进入第二轮面试。结果这次面试真的让我学到了日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严谨和要求。
面试我的是一个40多岁的经理,男,一看就觉得很严肃,手里拿着我的简历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叫我自我介绍,从高中开始!我有点惊呆了,但这是开始。
接下来就不停的问我简历和自我介绍的问题,问我是怎么坚持完成自考本科的,又是怎么能够在压力下工作的;为什么跳槽次数那么少,只有两家公司的工作经验等等。
这次面试持续了一个小时,然后我问了一些日语问题。除了自我介绍,我准备的东西没什么用。
面试终于结束了。出门的时候是4月底的天气,发现外套湿了。这是有史以来最痛苦的面试。
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因为我自己也感觉到了。不过,他们的工资还不错。之前在网上看到我,工资一年18个月。后来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证实。不幸的是,这与我无关。
又一轮简历投递大战又开始了。
我一天接到四个面试电话,我全都搜了一遍。最后选择了外企。想想,他们给我安排的面试时间竟然是周六(周五接到电话),感觉外企做的不错,不用耽误正常工作时间,不用请假。
我进去后,负责面试的人给我发了一本很漂亮的宣传册。一开始我以为是企业宣传册,没想到是面试问题。他们公司“从细节开始”的企业文化让我有点感动。
做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拼图是我最头疼的,全凭自己的直觉和分析完成。
笔试完成后,他们马上直接带我去面试的地方。太快了,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没想到的是,面试有四个环节。当然,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只是想尽快结束这次采访。
第一轮有英语面试,感觉口语受到那个留学生的影响,有点地道的英国味,没有中国口音。所以虽然我说的很简单,但是我能看出面试官脸上的笑容有满足的意思。
第二轮技术面试都是口头提问,我答的还算不错,至少没有无语。
第三轮电脑操作,直接在电脑上完成一个小程序设计——登录。这对于大部分程序员来说没问题,但是功能的实现并不是重点,因为在完成任务后的交谈中,他们说看到我对登陆界面图片的选取和处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
我才想起来,怪不得那台电脑上有各种绘图工具。我能想到设计一个页面,完全是因为我自己的性格。有时候我选择完全不做事,或者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努力,可能有点极端。
完成三轮面试后,回到家感觉有些疲惫。很快我就接到了明天最后一轮复工的通知,直接和老板见面谈工资。
第二天去的时候还是有点紧张,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我在去的路上告诉自己,一定要抓住,不要出错。
我进去后,被一个四十多岁戴眼镜的中年人面试。他没有问我什么技术问题,只是很真诚地聊着天,比如我住在这里有多远,你对现在住在北京有什么感觉,我的家乡在哪里等等。我离开的时候,领导站起来,很有礼貌的和我握手。那一刻,我似乎一直很坚定,走出去的步伐铿锵有力。
周一终于收到了offer:月薪15k,年薪13,年终奖,公积金极高,包括自己缴费一半,一个月2900左右,看病报销90%,员工子女报销50%…
反击就这样开始了。如果我没有强迫自己前进,我想这一天不会这么快到来,或者永远不会到来。从我为文凭奋斗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得不感谢自己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