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昌的创业之路
从学校毕业做供销社业务员后,林文昌用了近4年时间成为瓷器经营部总经理。从福州到上海,林文昌又用了四年的时间努力;林文昌用了近65,438+00年的时间,从一个瓷器经销商发展成为五天经销商总部,销售网络覆盖全中国。就是这样,林文昌从小到大,从内到外,一步步为观复在日用陶瓷领域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秋,林文昌才16岁。那时候他家穷。职校毕业后,他离开父母,告别家乡,独自周游世界,应聘福州市供销社业务员。从这一刻起,他人生的大戏悄然登场。那时候他被称为“帅哥”,个子小,野心大。在做销售的几年里,他勤奋热情,深得人们的喜爱。他喜欢学习,并且对商品市场非常感兴趣。他经常在业余时间买书逛超市,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客户的需求分析家居产品的市场现状,并向在家乡协助开发的父亲提供市场信息,介绍和开发各种符合人们需求和愿望的陶瓷日用品,也为自己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有了一定的经验,再加上他敢于冒险,努力工作。1988 10刚刚二十出头的林文昌,在父亲的指导和帮助下,承包了县供销总社经营严蓉瓷器经营部,任个人经理。从1989开始独立经营德化名瓷,之后扩大销售网络。在家族兄弟的帮助下,他先后在华联百货、东街百货、石现百货、供销大厦、南门百货设立了德化名瓷专柜,生意十分兴隆。作为经理,他就是东奔西跑,联系业务,指导销售,送货上门,整理单子……什么样的工作他自己没有做过!当时很多员工对他的评价是,“我们老板天生就是个‘工作狂’,特别努力,特别敬业。”
生意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蒸蒸日上,父亲在家里经营的生意也在不断扩大发展,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货源。从此,他们一家告别贫困,逐渐走向富裕。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暗自思考如何利用这几年积累的资本,为日用陶瓷的发展打下更广阔的天地。
“那时候我以为上海人生活水平高,陶瓷器皿的消费必然会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我打算在上海发展,在上海打响德化名瓷的品牌。”他向德化陶瓷总站记者谈起了自己当时在上海发展的愿望。有了在福州做生意的经验,他下定决心去上海。
于是,1993年春天,他和父亲去上海考察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经过一番调查和深思熟虑,他很快进入上海,把福州的生意交给了他的弟弟林和林。虽然上海有“杜兰花生”的传说,但初来乍到的林文昌,淘金、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多难?第一个问题是找到合适的商店和仓库存放货物。他善于与人沟通,所以他根据自己多年在国外旅游的经验,很快联系了一些上海的老乡寻求帮助。一些老乡被他的野心和坚强意志所折服,热情地撮合林文昌。老乡建议他在上海的报纸上登广告,找合适的店铺和仓库。广告发布两次后,人们不断提供店铺,但没有一家是令人满意的。林文昌觉得有些失望和渺茫。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做了第三次广告。果然他第三次成功了。这一次,他收集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经过筛选,他最终选择了河南南路上的一家店铺。有了商店,仓库呢?于是通过中介网络和老乡的代理,动员各方朋友帮忙找,终于在离店不远的唐山路123号虹口区长青学校找到了一个500平米的大礼堂。就这样,林文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了扎根上海的第一步。
1993 65438+10月1位于繁华商业街的“德化名瓷上海总经销”店正式开业。“只要客户打电话,我们就送货上门!”林文昌回忆说,当时该店经营的最大特点是:送货上门,允许退货,这在当时的上海市场很少听说,所以特别受到顾客的欢迎和赞赏。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店里,不仅有日用瓷器,还有酒店配套瓷器、工艺瓷器等等。商品排列有序,琳琅满目的瓷器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店里经常顾客盈门,连路人都要驻足光顾。小店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德化名瓷首次进入上海市民的餐桌和生活。
为了满足更多上海市民的需求,两个月后,他们在四川北路开了一家连锁店,号称“上海第三繁华购物街”,又一次成功。1994春节后,他们又陆续在浦东新区东方路、卢湾区复兴中路、黄浦区金陵东路开了三家连锁店。
看到生意兴隆。然而,这背后,林文昌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努力工作,不懈努力。从创业开始,他就忘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他每天起早贪黑,和员工在仓库里装卸货物,就像搬运工一样。到了店里,我既是老板又是店员。当时由于客观条件比较苦,住的员工太多,就在礼堂后面隔了一个房间,甚至搭了一个阁楼住,也容纳不下了,就干脆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95年底,林文昌的弟弟林从福州迁居上海。为了把生意做大,林文昌决定开辟一片新天地。经过策划,他们和一个上海人合伙,在闸北区苏州北路著名的上海工业品批发部开了一家德化名瓷玻璃器皿商场。他们的陶瓷和玻璃器皿成为上海同行业中的佼佼者。1997年3月,上海合伙人突然变卦,想把他踢出去。林文昌通过各种渠道成功化解风波,化坏事为好事。原来他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商场,变成了自己独家经营两家商场。他们还在闸北区中山北路的玻璃器皿配送中心设立了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和相应的营业所,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他在商业上的“高智商”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年,他们的营业额在上海工业批发部数百家商场中名列前茅,创造了在上海开设数家连锁店以来的最高纪录,形成了专注一个行业(陶瓷)发展多个行业(玻璃器皿等)的经营格局。如果说河南南路上的第一家店是先行者,为其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上海工业批发部两家商场营业额的翻番,可以说是在沙滩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开辟了玻璃器皿这个新行业后,林文昌又在思考,如何利用“德化名瓷上海总经销中心”和“玻璃器皿配送中心”的现有资源,让德化名瓷成为上海市民家居生活的首选?
没有不善于抓住机遇的成功人士。细心的林文昌在市场观察中发现,上海市民习惯在超市、大卖场购物。所以如何进入超市和大卖场就成了摆在他们办公桌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大家都知道,任何人进超市或者大卖场,都要根据其规模和档次,提前缴纳1-30万元不等的进场费。所以除了要有战略眼光,还要有一定的实力和仓储作为后盾,否则拿不到入场券。在上海,我们不闯入超市和大卖场,只在连锁店或一个配送中心经营。只能是小打小闹,支撑不了大市场,也提升不了,更别说引领庞大的上海陶瓷、玻璃器皿市场了。
为了进入超市,林文昌先是从各个连锁店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公司直接领导下的业务部。从1997开始,他们开始探索进入超市的各种方式方法。他们一步一步从一家超市跑到另一家超市,从一家店搬进另一家店,缓慢而稳定。2000年后,它们几乎占据了上海所有的超市和大卖场。他们公司已成为上海商业贸易的一支生力军。在日用陶瓷和玻璃器皿的销售业务中,由于管理网络健全,几乎占据了上海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接下来的10年中,营业额增长率几乎每年都在30%以上。上海五天实业有限公司真正成为了上海同行业的领头羊,德化名瓷也成为了上海同行业中独树一帜的人物。
在如今的上海滩,随处可见德化名瓷的影子,分布在各大超市、大卖场和数十家连锁经销店。德化名瓷开始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不断进入上海寻常百姓家,深得他们的青睐。酒店宾馆饭店随处可见来自德化的酒店配套瓷。精致典雅的家用瓷器和器皿已成为人们节假日走亲访友的绝佳礼品。
后来,林文昌发现上海超市与上海周边地区的超市连锁经营,于是业务向上海周边和华东地区辐射发展。在逐步占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超市、卖场后,林文昌再接再厉,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在全国大中小城市设立了30多家经销公司和办事处。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大规模营销网络。由于在上海创业成功,他们回到家乡投资并建立了观复集团公司。短短几年间,公司先后征用土地300多亩,现代化的陶瓷生产车间、办公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拥有3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4000多名员工,先后参与了耐热瓷、骨锂瓷、玉瓷等十余种瓷器的开发。目前,公司拥有“冠丰”、“富康”、“华鹏”、“观复”、“尊致”等陶瓷品牌产品。观复日用陶瓷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年产陶瓷65438+亿件,年产值4亿元。从德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陶瓷加工厂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模、实力雄厚的陶瓷厂。
2006年2月29日,65438,观复家居成功上市引起强烈轰动,不仅是德化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国内日用陶瓷第一股”。林文昌在上市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请问林文昌,公司领导如何看待很多上市公司把上市作为圈钱的工具?”“你好!上市对企业的发展当然是好事,而且...以更高的收益回报广大股东。上市是企业发展的起点,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资本市场树立公司的优势品牌。谢谢大家!”这是公司上市前夕路演的场景。现场很多投资人提出问题,林文昌冷静应对,机智回答,既维护了公司形象,也给了投资人一个满意的答案。现场听了他演讲和答辩的领导和专家都很佩服他的才华,给了他最高99分的评价。在观复家居的上市过程中,林文昌自始至终都是带头组织和与兄弟们合作的。他做事大胆,领导艺术,大事把握原则,小事注重细节,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观复家居成功上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文昌一路走下来,倾注了多少汗水,凝聚了多少心血。在谈到未来的发展前景时,他对“观复家居”和“中国五日配送”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其家族将努力打造“观复家居”和“中国五日配送”品牌,整合中国产品的流通业务,争取早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家居用品行业品牌。
从林文昌自信的语气中,我们似乎看到,几年或者几十年后,“观复”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家居用品的代名词,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