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下属研究所
近年来,第一研究院先后开发了CN-30气态烃预重整催化剂、CN-31轻油预重整催化剂、CN-32气态烃重整催化剂、CN-33气态烃间歇重整催化剂和CN-35轻油蒸汽重整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广泛用于从天然气、油田气、炼油厂尾气以及轻油和液化气生产氨合成气。
WDL-94微机多功能微量硫分析仪研制成功。WDL-94微电脑多功能微量硫分析仪是本室二三十年精心打造的产品。其用户覆盖全国,东起青岛、福建,西至克拉玛依,南至海南岛、柳州,北至哈尔滨。广泛用于天然气、甲醇装置、食品级二氧化碳、液化气、丙烯气、城市煤气加臭剂(四氢噻吩)中微量硫化物的分析。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碳一化工技术研究所(简称碳一所)前身是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第二实验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天然气生产的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及下游产品的研发,为工业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碳一所主要研发成果有低压甲醇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甲醇脱水合成二甲醚工艺及催化剂、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工艺、甲醇裂解工艺及制氢催化剂等20余项。是国内最早从事低压甲醇合成和甲醇合成各种含氧化合物的科研单位,在该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除了研究和开发碳一化学领域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碳一研究所还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目前,有20多名科研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化学研究和开发,他们有各种支持设备和仪器的化学研究。他们具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为国内化工企业排忧解难的技术能力。三院长期从事基础有机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六十年代以来,第三研究所一直以乙炔和丙酮为基本原料,研究开发异戊二烯及其系列精细化学品,先后开发出叔戊醇、芳樟醇、香叶基丙酮、橙花叔醇、异植醇、己二醇等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多次获得国家、化工部和四川省的奖励证书。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在“炔化”和“加氢”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集工艺、催化剂制备、分析测试于一体的研发团队,为今后乙炔化工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三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的研发,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压液相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的反应方法”,其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石化局组织的鉴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保护。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于1999年4月获得授权,专利号为ZL92108244.4。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气体标准化研究所下设以下四个机构: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标准化委员会)、全国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会(气体分会)、国家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气体标准样品工作组(工作组)、四川省气体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站)。
燃气标准化研究所作为技术服务机构,主要提供燃气及燃气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宣传、监督实施等服务,以及咨询服务。高纯气体分析仪器的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气体标准样品和气体分析仪器生产商;气体产品的检验,国家气体标准样品的评价、审查和监督;气体产品检验员的资格培训等。
燃气标准委是从事燃气专业领域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标准化技术的归口工作,对应ISO/TC 158。气体标准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燃气标准委成立10周年以来,修订、宣传、监督了近5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燃气标准委还一如既往地奖励积极吸引燃气行业专家充实和加强委员会力量,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努力提高我国燃气标准水平,全力开展本专业标准化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gas分会是电子工业制造领域从事气体标准工作的技术组织,对应于国际SEMI(国际半导体材料与设备)Gas分会。气体分会成立以来,修订、宣传并监督实施了电子工业用气体国家标准15,促进了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气体分会将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子工业用气体的国产化进程。
工作组是气体专业领域从事国家气体化学成分标准样品工作的技术机构,负责国家气体标准样品的技术归口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组织研制、生产和进口的气体标准样品的技术鉴定、审查、检验和复审。
四川省燃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是四川省质监局授权的第三方服务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具有法定检验机构地位,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环境保护与自动化研究所是我院三个部门——自动化所、中荷环保分离技术中心、机电节能所的有机整合,以集中优势,将涉及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工程化和产业化。
我院拥有一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和工程技术团队,集中了我院自动化控制工程、环保技术、专用分析仪器研发和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精英。利用我院自主科研成果和欧美知名企业(意大利PIERALISI公司、荷兰AQUA-STORK工业水处理公司、荷兰NORIT膜公司、荷兰LOGISTICON水处理公司、中欧科技发展中心等)的技术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中国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数千家企业成功应用,用户覆盖化工、石化、钢铁、电力、农林、建材、食品、制药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