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知天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做到最好就是实现自己的本性。悟出自己的本性,就是明白了天命。

来源: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孟子》。

孟子曰:“尽其才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守住自己的心,陶冶自己的本性,那么做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活得不够久,就修炼自己,所以才会成就人生。”

孟子说:“人若能尽其能,则知其性也。如果你了解自然,你就会了解天空。保存自己的初心,修炼自己的本性,就可以服务天道了。活着没有长短两种方式。培养自己去等待,也就是站在自己的命运。”

扩展数据:

轶事典故: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是不可能的。梁惠王十五年(公元前320年),他离开滕国去了魏国。此时,孟子已经53岁了。惠王见孟子,问曰:“嘿,远道而来,有益于国乎?”孟子最反对君主说利,就回答说:“王,何必谈利呢?只有仁义。”

公元前353年,魏国在桂陵之战中被齐国打败。公元前341年,在马陵之战中,魏王沈伟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商鞅率军攻打魏国,活捉了魏国大将毛的儿子。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之地归秦,公元前328年,割十五郡归秦。

公元前323年,楚令柱国昭阳领兵在湘陵破魏军,得魏八城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莫强于天下,无所不知。而我的身体,东方被齐打败,长子死了;西,丧地七百里于秦;南方是楚国的耻辱。我以此为耻,比死人还愿意泼。如果有,我能怎么办?”

孟子告诉梁一套为民仁政的方法。这样,他说,即使用棍子,秦楚的军队也可以用强大的士兵来战斗。梁问如何报复齐秦楚,孟子回答的是模糊的道理,当然被梁忽略了。

孟子到魏的第二年,梁死了,他的儿子梁祥继位。孟子遇到梁襄王,对他印象不好,说他长得不像君主。这时,死了,继承了王位,孟子离开魏国去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