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绩的折现系数是多少
即:标准保费=规模保费*折扣系数
规模保费是实际收到的保费,折现系数会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要有折叠因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内含价值”的概念:
内含价值是对寿险公司经济价值的估计,不包括未来新业务产生的价值,直接反映了寿险公司当前的经营成果。它由有效业务价值和调整后的净值组成,反映了在某个评估点之前已经生效的业务的价值。调整后的净值一般是指资产市值(包括所有不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金额;有效业务的价值是反映资本成本后未来可分配的贴现现金流。
在公司层面,内含价值是指公司的有效商业价值(VIFB)和调整后的净资产价值(ANAV)之和。有效商业价值等于未来利润的现值);在评估时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PVFP);调整后的净资产是净资产减去偿付能力额度(SM)1的余额,也称为自由盈余(FS)。配方如下:
EV = VIFB + ANAV
= PVFP +(导航-短消息)
= FVFP + FS
其中:EV =内含价值。
VIFB =有效商业价值
ANAV =调整后的净资产
PVFP =现有业务未来利润的现值。
NAV =净资产
SM =偿付能力额度
FS =自由盈余
例如,一份人身意外险(消费保险)在保险公司眼里就是一份非常有效的保单。但对于理财型保险产品来说,理财型保单的内含价值远不如意外险保单,因为它要返还客户的本金,还要在相同的销售金额下派发红利。再比如分期缴纳的保费和分期缴纳的保费的区别,因为分期缴纳的保费是一个多年缴纳的合同,投保人必须在次年缴纳。这份合同包含了保费收入的价值,而分期缴纳的保费只交一年,其保单内含价值还不如前期缴纳的。
从微观角度可能更容易理解:X今年30岁,需要购买一份终身保障期的商业寿险。他选择了一款保险公司的产品,却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交65,438+000,000元(一次性缴纳保费),还是每5年交25,000元,还是每年交65,438+00年。
对于X来说,如果现在经济比较宽裕,没有急需用钱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清。但是,如果他还有房贷或者车贷的负担,或者孩子教育需要钱的时候,那么他会选择10年。有一点要注意,无论是批发付款还是分期付款,保障都是一样的。(这里给你一个提示: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保费豁免”产品,被保险人(不是投保人)在交费期外可以免交剩余保费或者完全伤残,但保障不变。分期付款可以有这样的优势,所以在购买保险时选择有“保费豁免”功能的可能会更好)
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因为内含价值,所以批发支付和分期支付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按照基本的计算原则:等价交费、等价交换,既然客户有同样的保障,那么无论是分期交费还是批量交费,总的保费应该是一样的。
假设一次付清654.38+万元的折现系数为20%,五年付清第一年的折现系数为50%,以后四年的折现系数依次递减,分别为40%、30%、25%、20%,则可以得到一个等式:
100000 * 20% = 25000 * 50%+25000 * 40% * K+25000 * 30% * K?+25000*35%*K3+25000*20%*K4
(k是贴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