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商人:到了商人手里,一切都成了商品。

“无中生有”的法则

犹太商人的商业要点

任何东西到了商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犹太法典)

塔木德说:“一切东西到了商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犹太商人牢牢记住了这一点。

1946年,犹太人麦考尔和父亲去美国休斯敦做青铜器生意。

二十年后,父亲去世,留下他一个人经营一家青铜器店。

麦考尔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当别人说1加1等于2时,你应该把它想成大于2。”他制作了一面铜鼓、一块瑞士手表的发条和一枚奥运会奖牌。

然而真正让他出名的,却是一堆毫不起眼的垃圾——美国联邦政府重建了自由女神像,但由于旧雕像的拆除,留下了大量的废弃物。为了清除这些被遗弃的物品,联邦政府不得不公开招标。但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人回应。因为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慎就会被环保组织起诉。

那时,麦考尔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钉和木头,他马上和政府部门签了协议。消息传开后,纽约的很多运输公司都在暗自窃笑,他的很多同事也认为废品回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能回收的资源价值真的有限,有点傻。

当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时,麦考尔开始工作了。他叫来一群工人,组织他们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投进小自由女神像;老木头被加工成女神的底座;废铜烂铝做成纽约光。

该领域的关键链;就连从自由女神像落下的灰尘也被他打包,卖给花店。

于是,这些在别人眼里毫无用处的废铜烂铁、边角料、灰尘,以高出其原值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卖出,实际上是供不应求。不到三个月,他就把这堆废物变成了350万美元。他甚至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上涨了1000倍。这时,他成了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麦考尔的成功在于把别人眼中的垃圾变成了自己财富的聚宝盆。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垃圾也不例外。利用“无中生有”的原理,可以从零开始。

日本有个富人叫中山洋介。当初中山洋介既没钱也没技术。当他告诉别人他要去做生意时,没有人相信他,但他不仅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而且还管理着大量资本的房地产。

经营房地产很赚钱,但是风险也很大。有了大量的资本做后盾,对于一般人来说,赚钱恐怕就要靠别人了,但中山有一个巧妙的计划,从零开始。

中山洋介经过调查发现,日本很多人都想开厂,但是买不起地,更别说建厂了。相反,许多土地仍然闲置。如果不买地就能建厂,肯定会受到创业者的欢迎。有了这样的想法,中山洋介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询问了闲置土地的情况。这些土地往往地理位置偏远,大部分是未售土地。他与这些土地所有者协商,提出了改造和利用土地的计划。土地所有者担心这些土地没有买家,现在有了开发方法,真是雪中送炭。他们愿意陆续出售自己的土地,有的甚至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股份。

土地问题解决后,中山洋介创办了洋介土地开发公司,组织人上门卖地。这些工厂主担心缺乏建厂资金。现在他们很高兴看到不用巨额资金就能租到地。与中山签约的工厂主络绎不绝。

中山的做法是,向工厂的承租者收取租金,扣除中介费和工厂的报销后,剩下的钱归土地所有者。工厂租金和土地租金之间的差额,不包括建造工厂的成本,就是中山杨洁的利润。

三方达成协议后,企业主、土地所有者和中山洋行,中山洋行从银行贷款建厂房,再分期偿还银行的费用。

事实上,中山洋介只是起了一个中介的作用,把地主和工厂主联系起来。从一开始,这个想法就很吸引人。那些偏远的土地是有用的,工厂主可以减少积累资金的时间。第一年,中山洋介仅手续就赚了20亿日元。有了这笔钱,就不需要向银行贷款了。

就这样,从建小厂房到建大厂房,再到建大规模的工业区,杨洁中山的公司滚雪球,经营不再局限于租地。白手起家的中山洋介最终成为日本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

成功的中介就是成功的商人。他可以通过把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获利。

图德拉原本是委内瑞拉工程师。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阿根廷需要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他还知道阿根廷牛肉过剩。

图德拉灵机一动。他飞到西班牙,那里的造船厂担心没有订单。他告诉西班牙人,“如果你从我这里购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将在你的造船厂订购一艘造价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西班牙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就这样,他把阿根廷牛肉卖给了西班牙。

此后,图德拉又找到了另一家石油公司,作为购买对方2000万美元丁烷的交换,让石油公司租用他在西班牙建造的超级油轮。结果,图德拉不计成本地做成了这笔交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人发现在一些缺水的阿拉伯国家,水比油更值钱,于是在水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他们发现了一种比出口淡化海水更简单、更便宜的出口雨水的方法。雨水是从日本多雨的海上接收的,用船运送到阿拉伯国家。日本专家还研究出一种清理船上油污残渣的方法,用油轮载着雨水,来回航行,不留空隙。大量输出的雨水给日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这是另一个例子:

1953中,用于修筑工事的沙袋被大量闲置,占据仓库。刚开始,经营沙袋的公司大多是临时租用仓库。休战说明沙袋已经成了废物,但是占用仓库还要按日支付租金。这可能会让这些沙袋经营者非常焦虑。

藤田先生看到了这个机会,认为非常有可能从中大赚一笔。于是,我找到那些沙袋经营者洽谈业务。他装出一副要帮助他们的样子,说他可以免费帮他们扔掉沙袋。有这样善良的人,这些沙袋经营者当然很开心。

“一包5日元10日元可以商量。”

藤田最终以每袋5日元的价格买下了20万袋。货到后,藤田利用会说英语的便利,拜会了某国驻日大使。这个国家是殖民地,当时有内乱。藤田认为他们一定需要武器和沙袋。

不出所料,该国驻日大使亲自出面检查样品,20万个沙袋很快就卖出去了。沙袋以10日元的标准价格出售。

从看似无用的废物中寻找商机,日本人藤田的成功与犹太人麦考尔如出一辙。

圣诞节前(1984),虽然美国许多城市寒风刺骨,寒风凛冽,但玩具店门前还是排起了通宵的长龙。这时,人们耐心地等待领养一个40多厘米长的“白菜娃娃”。

一个“被收养”的娃娃怎么会出现在玩具店?

原来,“西兰花娃娃”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玩具,是由美国奥尔康公司总经理罗伯茨创造的。

通过市场调研,罗伯茨了解到,欧美玩具市场的需求正在从“电子”“教育”向“温暖”转变。他灵机一动,设计了一款独特的“白菜娃娃”玩具。

借助先进的电脑技术,出现了成千上万个不同发型、发色、长相、鞋袜、服装和配饰的“白菜娃娃”,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商品的要求。

此外,《西兰花娃娃》的成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离婚让不能拥有孩子抚养权的一方失去了感情寄托。西兰花地里的孩子们正好填补了这一情感空白,使得“她”不仅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也受到成年女性的欢迎。

罗伯特抓住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大做文章。他别出心裁地把卖玩具的变成了“领养娃娃”,把“她”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活婴儿。

奥尔康公司每生产一个娃娃,都要附上出生证明、姓名、指纹、脚印、臀部,并盖有“助产士”的印章。客户收养时,应郑重签署《收养证明》,确立“养子与养父母”的关系。罗伯茨已经做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决定:“支持成龙”——出售与“白菜娃娃”相关的产品,包括床单、尿布、手推车、背包,甚至娃娃的各种玩具。

既然领养“白菜娃娃”的顾客都把她当成了真正的宝贝和情感寄托,当然买娃娃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就这样,奥尔康的销售额开始大幅增长。

如今,“西兰花娃娃”的销售区域已经扩展到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罗伯茨正在考虑试制不同肤色和特征的“白菜娃娃”,这样她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保持奥尔康在玩具市场的领先地位。

奥尔康公司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明了惹人喜爱的“西兰花娃娃”。当“白菜娃娃”成为摇钱树后,引发了一系列相关产品的诞生。“无中生有”的原则使奥尔康公司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