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调查报告

●在调查的18家券商营业部中,只有3家没有亏损,只是略有盈余。2002年,各营业部的亏损似乎超过了95%。

●目前市场融资行为多采用三方协议。虽然是保本保息协议,不受法律保护,但由于可以用抵押物变现,仍然是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

●调查发现,经过两年的大幅下跌,目前风险释放较为充分。资金流好、现金支付能力强、收益率低的“三类企业”纷纷进入证券市场,这类资金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

2001以来的市场走势,让很多在“牛”与“熊”之间奋战多年的投资者感到困惑。新政策、新投资机会、新机构投资者、新价值评估体系...传统的投资理念和分析方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黯然失色。与此同时,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基金的密集发行,QFII的引入,保险公司和银行上市的加速,都表明了管理层加快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决心。其中,作为证券市场的基本单元,券商营业部的经营状况、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资金状况将反映证券市场的未来走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深沪两市的券商营业部进行了抽样调查。

为了兼顾调查的全面性,反映深沪两地证券营业部的真实情况,我们根据券商资产规模、是否为深圳本地券商、营业部所在地等因素,从上海500余家证券营业部和深圳200余家证券营业部中选取样本,选取了海通、联合、华夏、聚天等9家营业部。约占深沪两市营业部总数的2.5%。其中,有的以“三类企业”客户业务为主,有的以机构客户业务为主,各有代表性,基本能反映深沪两地营业部经营情况和证券市场资金情况。

调查的基本情况

1.资金需求的意图和规模

在上海被调查的8家营业部中,有2家基本不盈利也不亏损,1家营业部维持微利,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亏损率为62%。以此样本计算,整体损失率将达到70%以上。在被调查的8家营业部中,均有资金需求意向,但所需资金量差异较大。有两个营业部非常谨慎,需要654.38+00万元-5000万元;其他业务部门需要5000-2000万元。

深市调查的10家营业部,总市值11亿,开户机构2000多家,总资金约50亿。其中,超过10万的公司有24家,仅占被调查公司的1.2%;5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占调查的0.4%;超过1亿元的公司只有3家,占调查的0.15%。其中6家营业部以机构为主,机构资金量占80%;两个营业部的机构和散户平分秋色;两个营业部比例比较小,20%左右。资金意向需求为5亿元,约占机构资金总量的10%。按此比例计算,深市资金需求约为100亿元。

2.资金来源

在被调查的20家投资机构中,仅有5家有融资行为,其他15为企业自有资金,占被调查者的75%。其中只有3家是企业短期银行贷款资金投资的。剩下的12家投资机构,也就是说占调查对象2/3的,纯粹是企业自有资金,没有融资行为。在这20家机构中,只有3家可以做业务范围内的投资管理,其他的都没有资格做这项业务。

3.资金使用方式

目前有三类使用方式,一类是三方协议,或者三方协议的替代方式(旨在规避营业部违规风险的两方协议),这种方式占资金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部门在此过程中扮演监督者的角色,负责按照协议监督资金的到位和使用;第二种是借款方式,利用借款协议和监管协议达到资金安全的目的;第三类是国债,包括真国债和正规国债,主要是对收益要求不高的“三类企业”使用,在深圳很少使用。

4.资金回报率

在被调查的上海营业部,虽然资金收益率不同,但差别不大,基本都停留在9%左右。相对于北京股市10%的收益率,上海资本市场依然谨慎;目前深圳市场的融资成本在抵押品种相对较好、一对一抵押的前提下,可以在10%左右,并且会随着抵押品种和抵押比例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5.资金使用产生的纠纷及其原因

在融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问题:

(1)用人单位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执行清算协议仍不能弥补损失的;

(2)协议期满,双方未能就续签协议达成一致;

(3)监管失控导致一方违约,另一方利益受到侵害。

纠纷的产生多是因为市场不好,亏损严重,用人单位难以按时还本付息。但最后多是双方私下解决,很少按照约定通过业务部门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