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合法理财和非法集资
现实中,非法集资者往往通过媒体、传单、推介会、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公众宣传。、销售虚假理财产品、虚构借款人、以提供贷款担保为名非法吸收资金、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非法集资,都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小)
各种借口下的非法集资具有极强的欺骗性,投资者要注意从合法理财和非法集资的本质区别上增强识别能力。(资本)
第一,企业资质不同。常见的委托理财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根据《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相关规定,从事金融理财活动,一要具备从事委托投资管理业务的特许经营资格,取得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和登记,审批程序规范严格;一些非银行的投融资公司,如投资、投资咨询、担保等,并不是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通常是“自有资金对外投资、投资(经济)信息咨询、债务担保”等。,而他们根本不具备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资格;至于一般商业、美容健身、生产性企业等非金融经营主体,更没有资格吸收存款。(钱)
第二,合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同。在委托理财合同中,合同主体通常是消费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双方是一种委托关系。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从事理财活动,理财的风险和收益由委托人本人承担和享有。在一些非法集资活动中,经营者往往名为理财,实则是借钱。大多是和投资人签订借款合同,双方属于借贷关系。经营者通常不以投资者的名义从事特殊的理财活动,而是将非法吸收的资金挪作他用,开展一些期货、高利贷等高风险投资项目。一旦他们的资金链断裂,他们可能会关门大吉,空手而归。(包)
第三,财务回报不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另据了解,目前银行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中,收益率通常在5%左右,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很少,且并非所有产品都保证收益率。同时,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应当提供风险揭示、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等内容的专页。在非法集资活动中,经营者索取的收益高达20~30%,有的甚至超过50%。合同不仅规避了财务风险的提示,还列出了“赚钱和赔钱都交固定收益”的保障条款。市民在投资前,应参考银行存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投资回报明显偏高,很可能是投资陷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市消保委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性质和危害,增强参与非法集资的意识。在投资理财前,可以查询企业的注册和经营资质,了解企业是否具备吸收公众存款、销售金融产品、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对于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理财广告的诱惑,可以咨询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审慎决策,不能盲目投资。特别是老年朋友,要特别警惕,投资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量,确保资金安全。一旦发现企业或个人有非法集资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注意收集非法集资活动证据,以免心存幻想,遭受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