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位于哪里?有什么特色菜?文化遗产?

潮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4℃,日照1986.1小时,降雨量1685.8毫米..极端最高温度39.6℃,极端最低温度-0.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青,四季如春。

潮州的主要山脉包括广东和福建交界处的武夷山支脉和潮美-凤凰山交界处的莲花山。凤凰岭是粤东最高峰,海拔1497米。主要河流有汉江和黄冈河。韩江自西向东南斜穿潮州市区,流经潮安县,在澄海入海。黄冈河自北向南流经饶平,乘着黄冈镇的东风入海。两条河流为潮州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丘陵,南部为汉江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和潮安北部。北部山区适宜茶树种植和杉木、桐树、橡树、家庭树生长;丘陵和低山区主要适宜竹子、橄榄、桃、李、李、菠萝和马铃薯的生长;汉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利于水稻、红薯、花生、大豆、萝卜、柑橘、杨桃、香蕉的种植。历史上,这里是“稻子一熟,蚕五收”的福地。

潮州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有25个岛(礁)。较大的海湾有柘林湾、高沙湾和大成湾。柘林湾面积68平方公里,三面环水。这里风平浪静,水深泥沙少,是天然良港。潮州港位于柘林湾,距高雄186英里,距香港192英里,距厦门98英里。拥有三条海上航道,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已发现470多种。主要的海洋水产品有龙虾、对虾、石斑鱼、海鳗、牡蛎、海马、格氏鲟、鲈鱼等。浅海滩涂面积79.9万亩,可利用63.9万亩,开发前景巨大。

潮州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可达144800千瓦。矿藏近20种,主要有锡、银、钨、铍、黄铁矿、铁、磷矿、水晶、钾长石、高岭土、花岗岩等。仅高岭土(瓷土)初步探明储量就超过6543.8亿吨。

【城市特色】

潮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独特。它与台湾省和东南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著名的侨乡。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生活在紧密的社区中。从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人骨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古代文明的辉煌。唐太宗参加科举,潮州有秀才。韩愈的贬谪,乡村学校的迁址,教师的延伸促学,使得潮州文风兴起。宋代的潮州更是繁荣,“一州二院,其他县无”。南宋时,潮州主客人口为1.4万余人,但端平以后,参加科举的人数实际上是“一万余人”。宋朝末年,潮州进士多达1.72人,其中建言二年9人(1.1.28),轰动一时。明朝有160个秀才,流传着八俊同榜、兄弟连族、一个三才的荣耀等故事。明代乡试多达1088人。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涌现出了、、姚等人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依河而建的城市略显狭长,北高南低,东西略倾斜。城北是衙门区,城南是住宅区,城东是商业区,城西是手工业和平民区。整个布局以易为基调,突出“北富东富西”的特点。太平路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道,两旁排列着40多座形态各异的石牌坊。这些建于明清时期的牌楼,就像一部潮州的文明史,也成为潮州古城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白墙黛瓦、瓷雕木雕的潮州民居也颇有特色。无论是“四马拖车”、“四分金”这样的深院大宅,还是“抛狮”、“竹罐”这样的平民民居,无不展现出深厚的潮州民俗,体现出精致典雅的文化内涵。潮州也有自己的方言、戏剧、音乐、工艺美术,驰名中外的潮州菜,闻名世界的工夫茶。这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与台湾省和东南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联系。

[文化史]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资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古代,土著畲族的祖先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族歌子。

潮州人的祖先属于古闽越族。秦汉以来,中原汉族后裔南迁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越被平定;设象郡、桂林郡、南海郡,隶属南海郡,开始有人管版图。

西汉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潮属南海县揭阳郡。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六年(公元331年),东关郡位于南海郡东部。东晋艺兮九年(公元413年),东关县设在依安。

这个伊安就是潮州话的前身。依安县这个名称已经沿用了260年。

文帝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县设州。依安县属于依安县,遵循国家。2003年,依安县升格为州.因靠近南海,故名“潮汕”,依安县属州治。后人也有诗:“潮洲,海在南方”。“潮州”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400年后,基本上一直用这个名字。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恢复州县,潮州一度改为朝阳县。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第二次称潮州。在唐代,潮州的疆域很大,可以说是东有泉州,北有江西,南有大海,西有徽州。

唐朝第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割出一部分,设漳州。现在,潮州话可以通漳州,漳州下辖的小芸、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都有潮剧团,表演潮剧。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相通的。于是,唐朝的潮州一度与福建福州、江西前州接壤。汉江一源是汀州长汀,一源是河源紫金。可想而知,韩愈当时的汉江,完全是在潮州自己的区域内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县,甘棠元年(公元758年),恢复潮州。

在元代,潮州被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道,建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管辖范围最广的一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响、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争、边防、流放和民族迁徙,大量中原汉人来到南方,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过几代宋明,人文逐渐兴盛,名人辈出。朝军被称为“海滨邹鲁”。

到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享的潮州也在此基础上基本定型。此时潮州共辖九县: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汕头港、南澳岛。

这九县也有汕头、南澳人,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潮州人称谓的定义是以上面提到的九县和汕头、南澳为依据的。后来丰顺和大埔也被排除在外,但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比如丰顺的丁日昌,还是习惯把他当潮人看待。

20世纪初,汕头港逐渐成为潮汕地区的沿海城镇,工商业发达,并崛起为连接广州、香港、上海和海外的新港。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玉南看到这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成立潮汕铁路有限公司,修建从潮州府所在地到汕头港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建成,同时配备“潮汕”号机车车头,接车。于是有了“潮汕”这个新名词。

1 . 907年5月22日,丁伟黄冈起义爆发,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社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这个名字逐渐在报纸上广为人知。“潮汕”这块土地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1921年后,汕头建立了市政厅,隶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为继潮州市之后粤东的又一区域亮点。

这个地区叫“潮汕”的说法,是在官方文字中正式公布的。后来,汕头逐渐成长为粤东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人们就习惯说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话。

到1949,潮州的版图还是比较大的,包括汕头市和揭阳市。从辖区来说,还包括梅州和汕尾。

中国解放后的第二次大规模领土调整,产生了“潮州”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

广义的潮州,即历史上的潮州,包括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都共享着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是现在的潮州市,是199165438年2月对潮州原副地级市进行升级扩容。潮州作为地级市,现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湘桥区又称府城、潮州市。

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甚至是广义的。可见历史是不断被封锁的,不可替代的。

由于潮州已成为潮汕三大地级市之一,当地人更注重区分潮汕与潮州,如“潮汕话”、“潮汕工夫茶”,而不是称之为“潮州”。但海外潮人还是喜欢自称潮州人,海外潮人俱乐部也叫“潮州会”,大概是习惯称呼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