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上市公司跨界“执教”
扬州智能科技技师学院是a股电力半导体公司杨洁科技打造的职业技能学院,也是国家鼓励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特别是随着今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的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也从传统的民办高等教育逐步扩展到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
记者了解到,在职业教育领域,上市公司发挥各自专长,正在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打造从育人到用人的直通车,试图打破隐性门槛,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尴尬局面。
用非常规的方式教育人才。
北距瘦西湖风景区2公里,距杨洁科技总部仅3公里,是扬州智能科技技师学校(以下简称扬州智能)新校区所在地。
记者走访扬州智能时,学校的改造升级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实训楼成为改造的重点:大楼将涵盖JD.COM电子商务室、人工智能实训室、光伏应用实训室、半导体应用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
我们现在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在秋季开学前完成所有的建设工作。闫剑锋校长强调。
杨洁科技是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IDM制造商,旗下扬洲智能已有36年历史。
据记者了解,杨洁科技从2017开始尝试合作办学,2020年收购原扬州太平洋重工技校,并于今年5月正式更名为扬州智能。
严剑锋对证券时报middot表示;E公司记者表示,扬州智能是省内唯一一所带有智能科技字样的技校,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属性和方向。建设符合国家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需求的专业。根据定向培养专业的招生计划,学校的培养方向有网络直播、农村电商、半导体、光伏、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等,合作企业有JD.COM集团、京奥科技、中兴通讯、杨洁科技等上市公司。
6月17日,扬洲智能与JD.COM宣布共建数字产业学院。JD.COM国家校企合作总经理杨成当时表示: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问题的关键。
除了科技,金还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发展职业教育,并将其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板块之一。公司董秘吴告诉记者,基于公司创新设计电子产品硬件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能力的优势,金建立了难得一见的理工研究院,组建了专家和教师团队,开展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和构建课程体系,为电子电路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和认证提供服务。
今年6月,金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约,建立了工信部共建的电子电路产业人才基地,这是金国家电子电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开端。
随着政策的不断努力,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今年5月实施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首次立法明确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动职业教育由分层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而且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落实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优质职业教育。
调动了在上市公司教学的积极性,根据行业和公司特点选择职业教育轨道。
最近好想你在互动平台上说,公司将继续贯穿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培养渠道,完成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系统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软控股成立青岛橡胶轮胎工程学院,旨在为企业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技术创新过程中培养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此外,捷安高科旗下的郑州捷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仍处于筹建阶段。公司表示,投资主要目的是完善公司业务布局,配合公司战略规划,补齐公司业务短板,使公司更好地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软通动力在回应投资者时还表示,在教育领域,公司的业务规划重点是开展实习实训和职业教育培训,打通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包括面向高校的实习实训、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建等校企合作服务;为企业开展人才供给服务,对接当地企业和高校,有针对性地输送人才资源;依托各种资源在当地开展技能培训。
上市公司引领学校:
从自用到他用
与传统学历背景的民办院校不同,上市公司设立学校、布局职业教育的初心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
当时是为了慈善,招收贫困学生,免费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工作。杨洁科技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梁耀向记者谈及办学初心,坦言公司5年前就开始尝试办学。在此之前,它主要是为自己培养生产线技术人员。
证券时报middotE公司记者了解到,杨洁科技还于2017在上饶创办了江西杨洁电子科技学院。扬州和上饶的学校都实行了“三免一包”的办学模式,即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和在上市公司就业。当时报名的学生不多,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四川等偏远地区。其中大约一半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杨洁的科技工作,而其他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回乡就业。
杨洁科技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非常大,因此决定将职业教育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
新的职业教育法坚定了我们办职业教育的信心。今年是大规模招生的第一年,最新的招生人数已经超过500人。梁耀说。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年均毕业生10万人,但职业技能人才比例较低。据统计,国内技能人才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不足30%,远远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70%至80%的比例,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即使在这个就业寒冬,职业教育人才依然紧缺。
据统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招聘中,企业招聘比例约为7;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推荐职位数与毕业生人数的平均比例约为15:1。BOSS直聘研究院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高端制造领域招聘规模增长迅速,同比增幅超过40%,供不应求。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更加渴求。
在火热的新能源动力电池赛道,全球领先的激光焊接设备主流供应商也遭遇用工荒。公司高管向记者吐槽,由于上游烟管零件的供应商招不到焊接工,公司被迫卷起袖子进行自动化改造。现在深圳招一个成熟焊工,工资要1.5万。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
从事超精密直线电机运动平台的克洛诺斯正在迅速扩大生产。公司产品服务于锂电池、光伏、半导体设备等多个行业,公司也在高薪招聘人才。该公司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目前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公司招聘的技术人员工资随职级增长。通常1年以上的工资很快就会过万。
不仅仅是基层专业技术工作者,工程师短缺问题也备受关注。某头部芯片ip授权某企业高管谈人员流动,给出了流动率数据:行业平均水平12%,公司维持流动率6.8%,远低于行业水平。我们公司努力培养员工,猎头直接开出双倍的价码挖走。
光启科技董事长刘若鹏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工程师短缺是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创新人才的断层,必须尽快解决。刘若鹏建议,加快培养工程硕士和博士,并形成一定规模,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主动性,培养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急需的高端工程专业人才。
在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资金等优势和能力。去年6月5438+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紧扣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需要的新兴专业, 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并鼓励学校多开设。
完善教学体系
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企业、行业和市场的多重需求,上市公司选择引领职业教育市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证券时报middotE公司记者表示,新《职业教育法》鼓励包括上市企业、工业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乃至订单培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同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上市企业和工业企业确定的出发点。
在熊丙奇看来,产教深度融合、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必然来自于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且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纵观整个教育行业,职业教育相关企业近年来增长显著。天眼查数据显示,2016年职业教育企业注册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2019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2020年新增2700多个,达到历史峰值;2021,注册公司数量减少,仍新增2300多家。今年以来,全国新增职业教育相关企业近400家。
受2021双降、停转等教育行业政策影响,教育培训行业受到重创,职业教育投融资异军突起。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报告》,2020年职业教育一级市场融资61笔,超过总量,融资总额超过78亿元;据blackboard insight统计,2022年6-4月教育行业有53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近一半是职业教育公司。
然而,职业教育行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无形的门槛。
《教育家》杂志2021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学生和家长在选择职业教育发展最大困难时,将社会认可度排在前列。此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发布的一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评价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面临更多的就业壁垒,同工不同酬,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离职率高,就业稳定性低。
系统地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高等职业学校和具有大专、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将形成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直通车。其中,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备受关注。目前,我国有32所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29300人。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有望显著提升。
金秘书长吴表示,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刚刚颁布,新政策的实施需要时间缓冲。存在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市场整体投入不大、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就业现状等问题;无形的门槛rsquo也需要逐步打破。
对于电子电路行业,吴表示,行业转型对行业人才标准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丰富职业教育模式,对于行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公司已与高职院校进行了深度合作,构建了专业和教学体系,旨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