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经济概况
1992 5438+00年6月,长沙县委、县政府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在国道107与国道319交汇处规划38平方公里,设立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建设者们9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山已经变成了一座楼房成群、道路纵横交错、灯火通明、绿树发芽的现代化新城。如今,在预开发的14平方公里上,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亿元。
2010年,长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增长17.9%,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增速居9个区县(市)首位,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高7.6、3.4、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46.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654.38+065.438+0.7%。全年经济呈现不规则的“V”型走势。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68.5:23.8调整为6.7:70.9:22.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1和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82.3%和16.6%,分别拉动GDP增长0.2和14。长沙县农业已由单一的家庭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步迈进,并形成了茶叶、蔬菜种苗基地、花卉种苗三大新的产业支柱。金井、高桥、淳化等茶叶主产区有2万亩茶园,产品远销东欧、俄罗斯等地。靠近市区的6个镇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是城市居民新鲜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以拱顶为主的花卉苗木面积1.5万亩,畅销全国,成为装点城市的美容师。传统农产品得到改良和更新。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0多万亩,高产优质玉米基地5.7万亩,良种瘦肉型猪占70%以上。城郊农业取得新发展。王新建工集团投资的500头奶牛场,建成了一大批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品种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村庄园,将在长沙县出现。
2010年,长沙县农林牧渔总产值67.9亿元,增长3.3%;增加值42.2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产值391亿元,增长11.5%;增加值25亿元,增长65,438+00.5%。林业产值654.38+0.4亿元,增长8.9%;增加值9000万元,增长8.9%。畜牧业产值24.9亿元,下降7.5%;增加值6543.8+0.43亿元,下降7.3%。渔业产值654.38+0.5亿元,增长7.2%;增加值6543.8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6543.8亿元,增长7.8%;增加值6543.8亿元,增长7.8%。长沙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6.5万吨。全县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9%,双季稻巩固率居全省第一,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示范县”称号。油区11.1.0000亩,总产量1.2万吨;茶叶面积9.2万亩,总产量654.38+0.6万吨;蔬菜面积41.5万亩,总产量88.4万吨。果园面积9.6万亩,总产量7.2万吨。出栏家禽255.5万只,产值5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4.3%;水产品总产量654.38+0.5万吨,产值654.38+0.5亿元,分别增长8.5%和7.2%。生猪出栏223.2万头,产值2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9%和8.9%。长沙工业的规模、技术、效益一直遥遥领先于全省各县(市区)。特别是随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长沙工业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世界500强企业(LG、伊莱克斯、可口可乐)全部入驻长沙县。湖南最大的民营企业远大空调扎根长沙县,全省最大的乡镇企业同心实业也落户长沙县。力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仅三年,已占据国内市场90%和国际市场25%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连续条状泡沫镍生产商。三一重工、长海视听、广南摩托、华天铝业、金沙利彩印、杭州娃哈哈等一大批中外企业优势互补,构筑了长沙县工业的中坚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乡镇产业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橙色农用车、梨形车身、同心客车、春华服装、金晶皮革、江北水泥等产品享誉省内外。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沐云、榔梨、江北、黄花、金井五大工业园应运而生。全县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为全县GDP和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使全县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跨越。
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688亿元,增长31.6%。工业增加值386.7亿元,增长22.8%,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1.4%。65438+2月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389家,比2009年增加1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1.6亿元,增长32.6%。规模以下企业产值达到6543.8+007.2亿元,增长22%。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值分别为590.6、191.4、1.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8%、15.9%、54.9%,三次产业产值800.6亿元,占全县比重。“一区七园”* * *实现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增长33.9%,高于全县产值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94.8%提高到96%。全县年产值超亿元企业76家,同比增加8家,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6.5%。仅三一、中联科技、北汽福田、何山智能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6543.8+086.7亿元,占工业产值净增额(268.2亿元)的69.6%。
2010年,长沙县38家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施工企业产值1291亿元,增长15.3%;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6%。其中,其他省份产值加速增长,实现产值36.7亿元,增长25.3%;完成产值94亿元,增长19.4%;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15.6%;房屋建筑面积1401.8万平方米,增长21.9%;支付工资和福利费总额分别为654.38+0.83亿元和2.4亿元。长沙商业流通业迅速崛起。经过几年的培育,星沙商圈已成为长沙最活跃、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区域商圈之一。建成中南汽车世界、通程商业广场、星沙汽配市场、茶叶市场等八大专业市场,新一佳、易初莲花、BBK、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大型连锁超市相继入驻。长沙外贸增长迅速,以机电、电子、农产品为主。2008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9.8亿美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星沙向秀总投资3.8亿元,是中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总投资17亿元,占地约1413亩,集主题公园、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写字楼、高端公寓等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项目恒光欢乐世界公园已全面开工,将建设世界最大的室内游乐园、全省最大的商业集聚中心、最大的会展中心,规划总用地60。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湖南鸿蒙动漫城,占地180亩,落户长沙县。旅游休闲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94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43.8+0.9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长沙县*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50万元,增长351%;其中,城镇投资292.7亿元,增长30.9%,农村投资23.8亿元,增长122.2%。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其中工业投资11570万元,增长331%。全县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5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全年亿元以上项目29个。黄花机场、陕汽环通、广汽长丰、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有序推进。86栋房屋房地产投资881亿元,增长33.3%,其中房屋及其他附属设施投资75.5亿元和71亿元,分别增长36.3%和1.8%。商业用房投资3.7亿元,下降17.8%,办公楼投资18亿元。开发建设面积829.4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销售面积347.2万平方米,增长34.2%;商品房销售额6543.8+037.2亿元,增长64.9%。
贸易
2010年,长沙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亿元,增长28.2%,居9个区县(市)之首,增速自2009年以来连续24个月保持在28%以上。分行业看,批发业4.9亿元,增长12.9%;零售业1365438+2亿元,增长29.2%;住宿业654.38+0.2亿元,增长654.38+0.2%;餐饮业3亿元,增长20.8%。分规模看,规模以上企业零售额1654.38+0.63亿元,增长32.7%;规模以下企业零售额24亿元,增长10%。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善,汽车和住房一直是我县的消费热点。89家规模以上汽车销售企业* * *销售汽车98444辆,实现销售额654.38+02.93亿元,同比增长49.3%;零售额92.2亿元,增长53.2%,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7%。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54.38+0.85亿美元,增长38.6%,占全省654.38+02.6%,全市30.4%,其中出口总额7.6亿美元,增长32.9%。进口总额6543.8美元+0.9亿美元,增长42.9%。全县加工贸易进出口5.4亿美元,增长10%,占全省30%,全市61.6%,其中出口3.8亿美元,增长29.5%。进口6543.8+0.6亿美元,下降654.38+04.3%。完成4个境外投资项目,共派出600名劳务人员。
文化部门
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和认同。星沙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位于星沙的湖南向秀,成为中国文联、中人协正式授牌的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