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物流布局
“三环五带多中心”正式成立。
“在综合考虑货运枢纽、物流需求、产业集群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点、线、面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物流空间布局规划。”邓禄山说。
“三环”是指重点规划建设六环附近的物流基地、五环附近的物流中心和四环附近的配送中心,形成由远及近发展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相互依托、相互协调的空间格局。
“五带”即加强货物运输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向西南(京石高速、国道107)、南(京开高速、国道106)、东南(京津唐高速、京沈高速)、东北(机场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西北(八达岭高速、165433)。
“多中心”是指根据北京市产业集聚和新城建设多中心分布的特点,布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
此外,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在优先发展顺义机场、通州马驹桥、房山良乡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平谷马坊物流基地。积极培育大兴京南、延庆京西北等具有一定物流规模的大型综合物流区,加快向物流基地发展;结合二级货运枢纽布局,在五环路与五大物流方向交汇处附近规划建设约10个物流中心。重点规划建设四环周边和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以及郊县人口密集区20个左右的物流配送中心。
物流规划从现状出发。
目前北京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约为18%,远高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5%,发展潜力巨大。
《北京市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北京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8%下降到2016%左右。到2020年将下降到13%左右。
据测算,北京物流量主要集中在五个方向:西南方向(京石高速、国道107)约占全市物流量的17%;正南(京开高速、国道106)约占20%;东南方向(京津唐高速、京沈高速)约占25%;东北方向(机场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约占20%;西北方向(八达岭高速,国道110)约占18%。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要满足物流流向的要求。正是根据物流量的趋势,北京确立了“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空间布局。北京将充分发挥国家航空、公路和铁路枢纽的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满足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以京津第二高速公路和京津快速铁路建设为契机,合理规划京津塘、京沪、京广等物流走廊,重点发展公路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轻重量、高附加值的航空运输走廊,实现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货物运输,加强北京与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物流合作,巩固北京在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地位,提升物流水平。
重点企业将得到资金、土地等政策支持。
“三年来,仅北京市发改委就安排了1.1亿元政府投资,用于支持物流基地等公共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邓禄山说。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建设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13个,总投资超过16亿元。北京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物流业发展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重点支持北京市重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重点物流企业发展。
“通过土地等政策调整手段,引导大企业、大项目向物流基地、物流园区集聚。”邓禄山说。对于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货运枢纽、港口设施等重要物流设施项目,符合北京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主要提供公共服务,利用旧仓库、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物流企业,使用原主体企业行政划拨土地,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和完善符合物流发展要求的土地政策体系。
北京鼓励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盟、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据悉,凡在北京注册并依法纳税的物流企业,不分所有制和隶属关系,均可申报北京市重点物流企业。重点物流企业以“企业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的方式确定。对入选的重点物流企业给予支持,力争到“十一五”末,培育10家左右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