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啤酒市场发展模式

中国啤酒市场的最后一块奶酪。

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已进入华润雪花、百威英博、青岛、燕京四大巨头垄断竞争阶段。从2002年前后开始,四大啤酒巨头在国内啤酒市场跑马圈地,通过收购、兼并、参股、自建生产厂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盘根错节的市场覆盖网络。据有关统计,目前,四大啤酒巨头的国内销售额已占中国啤酒市场总容量的50%以上。

继四大之后,以珠江、金星、重啤为代表的第二军也将加入嘉士伯家族(嘉士伯只是重啤的股东),这是一个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外资。近几年,二军的四个代表一直在伺机拓展市场,力争成为中国啤酒第一军团。

中国啤酒市场的总体格局初步确定。只要你随时打开中国的地图,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甚至在遥远的西部,总能看到国内啤酒巨头乃至世界啤酒巨头的身影。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河南,中原地区,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2009年人口约9970万,2065.438+00年将超过6543.8亿),啤酒消费容量巨大(根据行业媒体公布的数字,2008年河南啤酒产销量约330万吨,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二)。然而,在一个啤酒消费量如此之大的省份,为什么啤酒巨头迟迟不进入?

业内表示,雪花、青岛等啤酒巨头迟迟没有进入河南市场的原因有几个:一是河南啤酒品牌众多,竞争激烈,低价产品盛行,厂家普遍盈利能力较低,对啤酒巨头吸引力太大;二是因为金星在河南省的强势地位(河南省市场占有率第一,号称全国第四),啤酒巨头不愿意轻易与金星发生直接冲突;第三,一些啤酒巨头想通过收购金星(如原AB公司)来控制河南啤酒市场,但由于金星的体制和产权问题,收购未成功。

然而,今天河南啤酒市场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河南啤酒市场对啤酒巨头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是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进入河南的?下面将通过对河南啤酒市场各方面的调查数据逐一分析。

河南啤酒市场现状:金星领先,群雄割据。

河南啤酒品牌约22个,生产厂家约30家,总产能约31.9万吨。产能超过20万吨的啤酒品牌有4个,分别是金星、韦雪、月山、奥科。从生产厂的分布来看,除了许昌和濮阳(原濮阳银球已经处于倒闭状态),基本上每个地级市都至少要有一家酿酒厂(详见下图)。

表1:2009年河南省主要啤酒品牌概况

品牌工厂产能分公司2009年生产时间销量

维纳斯

(仅限河南)

厂)郑州总厂40万吨-26万吨左右。

周口郸城分公司65438+万吨1999年约3万吨。

信阳潢川分公司65438+万吨,2002年约4.5万吨。

漯河分公司65438万吨,2002年约5万吨。

安阳内黄分公司65438+万吨,2002年约为4.5万吨。

南阳邓州分公司65438+万吨,2003年约6万吨。

三门峡分公司5万吨,2004年约3万吨。

金星总共有七个95万吨——大约52万吨。

韦雪

(仅限河南)

信阳总厂30万吨——约654.38+0.5万吨。

固始分公司5万吨,2003年3万吨左右。

巩义分公司65438+万吨,2007年约2万吨。

韦雪总共有三个45万吨——大约20万吨。

月山焦作总厂22万吨——约654.38+0.3万吨。

驻马店遂平分公司65438+万吨,2004年约4万吨。

有两座山,共32万吨——约654.38+0.7万吨。

奥科郑州总厂654.38+0.5万吨——8万吨左右。

漯河舞阳分公司有5万吨,2004年约3万吨。

安阳汤阴分公司5万吨,2009年约654.38+0万吨。

橡木总共有3 25万吨——约654.38+20万吨。

洛阳宫洛阳20万吨-约654.38+万吨

蓝色品牌商丘65438+50万吨-约8万吨

航空新乡15000吨-约75000吨。

九头崖平顶山65438+万吨-约45000吨。

汴京开封7万吨——约3.5万吨

天冠南阳8万吨-约3万吨

月泉驻马店7万吨-约3万吨

省内其他品牌:南街村/李亢/红旗渠/含山/麦嘉/龙门/

蓝雨/奥亚/麦士达/云台山等产能在40万吨和25万吨左右。

雪花含圣泉等低端品牌约6万吨。

青岛包含约50,000吨崂山/汉斯/山水品牌。

省外其他品牌,除雪花和青岛外,其他高低端品牌约65438+万吨。

共30个左右,约31.9万吨——约1.87万吨。

图1:2009年河南啤酒市场主要品牌市场份额。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9年河南啤酒市场实际销量约为654.38+0.87万吨,省内品牌实际销量约为654.38+0.66万吨,省外品牌销量约为265.438+0.09万吨,实际产能利用率仅为52%,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状态。实际销量在654.38+万吨以上的有4家,分别是金星、韦雪、月山、奥科,销量在654.38+万吨以下、5万吨以上的有3家,其余654.38+05家为销量在5万吨以下的地方小企业。从市场渗透率来看,目前能覆盖全省的只有金星、韦雪、月山、橡树四个品牌,其他品牌都是以坚守和深耕企业所在地市场为主。

图2:河南省主要啤酒企业分布图

河南省主要啤酒品牌市场发展概况

金星:统一中原,现实离梦想还很远。

从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金星以95万吨的产能和52万吨左右的销量遥遥领先于河南省其他品牌,占据了河南省29%左右的市场份额,但这距离金星制定的统一中原啤酒市场的宏伟目标还相差甚远。

从1998开始,金星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从1998开始,金星先后选择了啤酒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企业少、有利于金星从四个方向进攻全国的四个市场。2000年,金星啤酒产量已达518400吨。2004年,金星在东部的“面向全国”运动,是从投资南京分公司开始的。在金星的全国布局中,16支像一条“龙”,龙头在江苏南京,龙身在河南、山西、四川、甘肃形成“几”字形,龙尾扫向云南、贵州。

然而,金星的“龙”战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金星南京分公司自2004年建成投产以来一直处于大幅亏损状态,在南京的市场份额自成立以来一直不超过5%。面对这样的竞争压力和盈利能力,金星不得不在2007年撤销了南京销售公司,将南京分公司的相关生产资料运回总公司。南京分公司以彻底失败告终。位于东部的另外两个分支也是同样的情况。上海分公司的建设还未付诸实施就胎死腹中,广州中山分公司建成后也一直在缓慢运营。与此同时,内部传来消息。由于启明星辰部分公司亏损严重,2009年,启明星辰将旗下山东聊城公司、山西宏东公司等子公司承包给内部高管独立经营。金星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考核其承包利润,其他一切生产经营由承包方全权负责。

目前金星的优势市场仍然主要集中在以河南为主的中部市场和以云南、贵州为主的西部市场。在金星现有的16家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西部其他三家公司中,甘肃公司在黄河啤酒优势范围内无法有效发力,成都公司面临雪花的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青岛和金威同城的竞争。成都公司投产四年多了,但在成都的市场份额仍然不能超过5%。陕西咸阳公司在青岛最有优势的汉斯品牌下,难成气候。

抛开金星省外的公司,我们来看看金星最有优势的区域河南市场的几家公司的经营状况。金星总公司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生产能力40万吨,2009年实际销量约26万吨。它是目前河南省金星公司最赚钱的公司。考虑到全省战略布局,金星以租赁形式兼并三门峡萧山啤酒,于1999成立周口郸城分公司,2002年成立信阳潢川分公司、漯河分公司、安阳内黄分公司,2003年成立南阳邓州分公司,2004年成立三门峡分公司。

七厂布局有效稳固了金星在河南啤酒市场的龙头地位,但省内七厂实际运营严重参差不齐。郑州总厂26万吨销量主要集中在郑州和许昌(郑州约1.4万吨,许昌约4.5万吨)。邻近的洛阳地区被当地品牌洛阳宫啤酒占据,金星在这里关系不大。焦作被河南第三大品牌岳山占据,金星优势不大。开封是地头蛇汴京的保命市场,商丘是蓝牌的根据地市场。在这两个领域,金星仅在部分县级市场有一定表现,在地级市的份额在15%以下,并没有太大优势。

金星在省内的6家分公司,目前只有漯河和南阳运营良好。漯河公司与总厂优势区域郑州、许昌地缘相连,优势充分显现。南阳公司位于河南省西南角,竞争对手相对较少。南阳本地的天冠啤酒竞争优势较弱。湖北的青岛、燕京、金龙泉在南阳的表现并不强劲,南阳工厂实现了6万吨左右的销量。

金星安阳生产厂位于豫北岳山航空优势区。面对岳山和航空的强势竞争,金星仅在安阳、濮阳、鹤壁的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场有不错的表现,但并未形成绝对优势。安阳厂位于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处。建厂之初,金星安阳厂在河北市场有不错的表现。但由于安阳厂在河北经销商的信誉问题,以及老山、银麦的强势介入,金星在河北的市场基本处于被占领状态。2009年,金星内部报告称安阳工厂亏损经营,由此可见金星安阳工厂目前的生存压力不小。

在金星的其他三个分支中,信阳潢川厂夹在韦雪总厂和固始厂之间。同时,它还面临着来自安徽薛华六安工厂的强大冲击,压力很大。三门峡工厂已经与汉斯啤酒长期争斗,加上附近的山西运城雪花工厂2010投产,三门峡工厂势必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周口分公司是金星在省内成立最早的分公司,从1999年建校至今已近10年。周口工厂自建成以来,在2002-2005年的辉煌时期,最高年销量近65438+万吨。但近年来,由于营销高管频繁离职,企业在当地市场口碑缺失,雪花大规模进入周口市场。此外,在邻近的安徽亳州、阜阳、六安等市场,周口工厂的销量已跌至3万吨左右。

纵观金星在河南省的七家生产厂,除了总厂、漯河厂、南阳厂外,其他四家生产厂均有或多或少的亏损。金星在全省的布局战略一方面受到来自全省各地省长的强烈挑战,另一方面面临啤酒巨头从外围入侵河南市场的强大压力。金星一统中原啤酒市场或许会成为梦想。

韦雪:河南中高档啤酒第一品牌,昔日辉煌。

韦雪啤酒的前身是国有的信阳鸡公山啤酒有限公司,2002年企业改制后,鸡公山啤酒更名为韦雪啤酒集团。自2004年起,在安徽袁晶咨询有限公司的帮助下,成为河南省第一家重点推广5元韦雪啤酒的公司。在2004年之前,由于前期受国有体制的影响,韦雪啤酒的营销思路无法与市场有效结合,销量已降至65438+万吨左右,企业连年亏损,甚至濒临破产。更让韦雪苦不堪言的是,2002年,金星在地处信阳地区中部的潢川县新建了年产65438+万吨的信阳分公司,这对于经营本就不尽如人意的韦雪啤酒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韦雪啤酒不得不在信阳东部第一大县固始设立5万吨生产基地,采取两面夹击潢川金星的策略。

2004年,薛伟推出了河南第一款中档盒装产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方面是企业锐意改革、锐意进取的表现,同时也是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而且薛伟此举在前两年并没有引起各大竞争对手,甚至金星和月山的注意(当时河南排名前两位的品牌分别是金星和月山,还在忙着抢2元产品的市场份额)。谁知道韦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经过前两年的推广和积累,2007年,其3元以上产品销量达到7万吨左右,省内综合销量达到23万吨左右,超越岳山啤酒,成为省内综合销量第二品牌和中高端盒装产品第一品牌。

河南啤酒产品结构升级有两个转折点。第一次是2000年左右,以金星啤酒为代表的品牌推出金星小麦啤酒,定位2元,从而推动河南市场整体产品结构从1.5元提升到2元。金星麦啤的推出,也成就了金星在2000年至2004年的高速发展期,这期间其省内外分店大多建成。第二次是2004年到2006年。以韦雪为代表的韦雪中盒产品的推出,再次推动了河南整体产品结构从2元到3元的转变。从2006年开始,金星、橡树、月山、洛阳宫、蓝色品牌等3元内的品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3元产品的升级战略是企业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应该说,薛伟钟祥的引入开创了河南3元产品的新时代,让河南啤酒跳出了连年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也给了啤酒巨头们进入河南啤酒市场的理由和机会。另一方面,省内其他品牌对3元产品的快速跟进也使得3元产品的竞争迅速升温。

凭借中高档产品推广带来的利润和成功,韦雪于2007年在郑州巩义建立了654.38+万吨的生产工厂,以实现自己的全省覆盖战略,并于同年开始推广定位于6元的韦雪生啤酒。

理性分析表明,薛伟在郑州建厂是不明智的。一方面,薛伟的成功引起了省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全面跟风,3元产品的竞争急剧升级,盈利能力开始迅速下滑。另一方面,郑州是金星和橡树最强大的市场。郑州有四家啤酒企业。除了金星和橡木,麦嘉啤酒已经全面退出郑州市场,生意惨淡。原来的江海啤酒已经倒闭了。郑州的啤酒市场总容量约30万吨,仅郑州的金星和橡木产能就达到了55万吨。可想而知,韦雪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地区建立分厂,市场开拓的难度有多大。事实是一样的。自韦雪郑州工厂投产以来,即使是工厂所在地巩义市场的市场份额也没有超过20%。此外,河南市场3元产品的全面崛起,引起了雪花、青岛等国内啤酒巨头的关注。从2006年开始,雪花借助其在安徽六安、阜阳、淮北的工厂,大举入侵豫东、豫南地区。六安附近的韦雪啤酒厂和固始厂与金星潢川厂纠缠不清,但也受到雪花的强大压力。

巩义工厂的亏损和雪花的压力,使得韦雪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韦雪在全省市场的扩张布局也受到很大阻碍。2008年,韦雪豫北和豫西市场全面萎缩。金星3元产品销量首次超过韦雪3元以上产品,韦雪中高档产品河南销量第一的荣誉成为历史。2009年,韦雪开始实施以关键区域市场为重点的战略计划,韦雪的省级扩张计划宣告结束。

月亮山:曾经的河南老二

像金星一样从农村市场起家的岳山啤酒,以2001岳山苦瓜啤酒的推广,实现了公司产品结构的整体转型,并带动了河南市场的苦瓜风暴。通过产品结构转型带来的盈利,岳山进入了快速发展扩张期。2000年,月山将总厂的产能从1.2万吨扩大到22万吨。2002年,岳山在山西省晋中市建成654.38+万吨山西分公司;2004年在驻马店遂平县建成654.38+万吨分厂;2005年,岳山三厂实现销量约34万吨,成为河南啤酒市场第二品牌。

2006年,考虑到整体战略调整,岳山以654.38+0.39亿元的价格将山西分公司转让给华润雪花,重点运营河南市场,同时成立新狮营销公司,以新狮品牌的推广推动3元产品的转型。产品结构升级是岳山一直没有有效解决的难题,这也导致了近两年岳山销量的下滑。但以焦作、新乡、安阳、濮阳为核心的豫北市场仍是岳山的重要输出区域,岳山仍是豫北销量第一大品牌。

橡树:一山不容二虎。

与金星同在郑州的橡木啤酒,在2000年之前是郑州市场的第一品牌。2000年后,金星借助金星小麦啤酒的成功推广,突破了郑州橡木的强势壁垒。2001之后,金星在郑州的销量逐年上升,而奥克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9年,金星已经占据了郑州市场55%以上的份额,金星和橡木在郑州市场的销售比例已经发展到6: 4。橡树郑州总厂2009年仅实现8万吨左右的销量。

一直以来,奥克的主要销售都集中在郑州和许昌,而金星在郑州和许昌的强劲表现让奥克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橡树一直在尝试走出去的战略,2004年成立了漯河舞阳分公司,2009年成立了安阳汤阴分公司。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橡树南北分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2009年,两家分公司仅实现了约4万吨的销量。橡树未来的发展只能用“两难”来形容。

洛阳宫、蓝牌、航空、九头崖、汴京:坚守故土,伺机突围。

河南省四大品牌之后,剩下的是以洛阳宫、蓝牌、航空、九头鸭、汴京为代表的军阀品牌,销量都在654.38+万吨以下。其* * *的特点是对当地市场的控制能力很强,尤其是其生产工厂所在的地级市,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省内有实力的品牌如金星、韦雪、月山,包括啤酒巨头,暂时都碰不到它的根。

在这些品牌中,最好的是洛阳宫,洛阳整体市场占有率超过85%,销量近65438+万吨。3元以上产品销量达到40%以上,销量只有65438+万吨左右,但盈利能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其次是航空、蓝牌、九头鸭三个品牌,有能力向国外扩张,同时努力保护本土市场。

河南本土品牌:风雨中,各有各的心。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全国啤酒市场竞争格局已经明朗的背景下,河南本土啤酒品牌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状况。

金星作为河南第一品牌,重点优势市场主要是郑州、许昌、漯河、南阳。在其他大部分市场,金星对韦雪、月山、洛阳宫、航空、九头鸭、汴京、蓝派等有实力的区域品牌的本地市场或重点运营市场束手无策,做得不多。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上述地区的强势品牌不得不专注于密集的本地和重点市场,往往无力拓展外部市场。

虽然“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但金星和这些区域强势品牌都有着相同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尽快被某个啤酒巨头收购或入股,或者被收购能“卖个好价钱”,或者通过入股合作提高价格,增强竞争力。比如岳山山西分公司在这方面领先一步转让给雪花,但毕竟只是河南省外的合并。近年来,频频传出金星、橡木、韦雪、月山、蓝牌、月泉等品牌与一些啤酒巨头接触洽谈,但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为现实。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河南省本土品牌之间的并购合作估计不会发生。以金星目前的财务能力,无法与其他本土品牌合并;其他地区的本土品牌兼并合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以说,很多河南本土品牌已经做好了未来并购的准备。现在不同的是谁会第一个站出来完成这个光辉的榜样。

青岛雪:我们一直在努力。

对于这样消费能力和潜力的河南啤酒市场,其实雪花、青岛等一线品牌一直在为拓展河南市场而不懈努力,尤其是最近两年,雪花、青岛明显加大了对河南市场的开拓力度。比如借助安徽生产厂的产能,雪花在河南成立专门的营销公司,重点开发豫东、豫南市场;而青岛则借助山东、陕西工厂的辐射,大力开拓豫西、豫北市场。而且他们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根据我们目前收集到的数据,2009年雪花预计在河南省实现6万吨左右的销量,已经成为豫东、豫南部分市场的第一品牌。青岛家老山、汉斯等品牌能做到5万吨左右的销量。在三门峡,汉斯品牌基本和当地金星品牌打成平手。在濮阳市,崂山经过两年的经营,已经超越金星成为当地第一品牌。在郑州,老青岛和青岛春生的销量一直在稳步上升。

2010雪花山西运城工厂投产后,必然会加大豫西、陕东市场的开发;亳州重啤厂的兴建也将河南市场纳入其有效势力范围。可以预见,未来一到两年,国内一线啤酒品牌进入河南市场的速度会更快、力度更大,河南市场也将进一步加快资本和市场融合的步伐。

图3:国内主要一二线品牌进攻河南市场路线图

啤酒巨头在中部崛起的策略

2006年,中国政府在河南、山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六省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如今三年过去了,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战略带来的可喜成果。同样,我们相信国内啤酒巨头也会提出自己的“中部崛起战略”。

在市场分布上,很多企业普遍将河南、湖北作为华中市场。这里,我们就以河南、安徽、湖北为啤酒巨头制定华中战略的范围。可以看到,在中部三省,一线品牌中,虽然雪花、青岛等品牌已经在河南省销售,但是没有生产厂,河南可以作为空白区域;在安徽,雪花和青岛都有自己的工厂布局,但总体来说,安徽是雪花的优势区域,青岛在这里优势不大。在湖北,雪花、青岛、燕京、英博都有工厂布局,但总体来看,雪花和英博的优势更明显。所以整体来看,中部三省中,除了河南,雪花的比较优势在安徽和湖北的布局上胜出,青岛和燕京表现平平。那么在这样的格局下,能在河南市场获得优先权的一线品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中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毗邻河南的省份中,山东、陕西是青岛最有优势的市场,靠近豫北、豫西市场。如果青岛能把这两个区域市场纳入自己的版图,就能把山东和陕西连在一起,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安徽和湖北,主要是雪花的优势市场。这两个省靠近豫东和豫南市场。如果雪花能整合豫东南市场,将更有利于巩固其安徽、湖北市场。其中有一定的变数山西市场是雪花正在整合的区域。雪花运城工厂投产的意图显然是觊觎豫西和陕西市场,豫西将成为雪花和青岛未来的重点作战区域。湖北同时有青岛、英博、燕京的布局,不排除这三个品牌收购豫南啤酒厂的可能。在河北南部市场,青岛的崂山品牌在这个区域有比较好的优势。青岛一直有意在石家庄建厂,河北也是燕京、雪花、英博、青岛的混战地带。所以河北南部市场的竞争结果还不明朗。

但我们的结论是,无论这些一线品牌在周边省份如何变化,河南市场一定会成为啤酒巨头未来赢得中部崛起战略成败的关键点。

给巨头出个主意:河南市场的进入策略及建议

第一,进入河南市场的障碍。

我们主要考虑两个障碍:一是一直困扰行业的河南啤酒市场低价竞争。如前所述,随着河南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从2006年开始,河南啤酒市场全面进入产品结构升级阶段。目前3元以上的中高档产品已经占据了整体市场容量的30%以上,河南啤酒市场的发展前景应该比较乐观;第二,本土品牌的合作意向,我们之前说过,根本不是问题。

第二,是收购还是自建?

我们之前分析过,河南的啤酒市场总产能在200万吨左右,而目前省内本土品牌的产能已经达到320万吨,已经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一线品牌选择自建工厂,只会加剧目前的产能竞争。所以我们认为收购策略优于自建工厂策略。

第三,谁更适合收购?

我们认为,目前河南市场有收购价值的品牌有九个:金星、韦雪、月山、奥科、洛阳宫、航空、蓝牌、九头鸭、汴京。其他产能太小、品牌影响力小、市场份额太小或者生产设备严重落后的啤酒厂,价值不大。

从一线品牌的需求来看,青岛考虑山东和陕西市场的对接策略,收购豫北的月山和航空,收购豫西的洛阳宫,比较合适。考虑到皖鄂市场的品牌联动策略,雪花收购位于豫东南的韦雪、蓝牌、月山驻马店分公司较为合适(月山驻马店分公司由于市场环境竞争激烈,不排除单独转让该厂的可能);罗阳宫可能成为青岛和雪花收购的重点;燕京和英博目前不太可能收购河南的啤酒厂。

在这些品牌中,对金星和橡树的收购值得商榷。

先说橡木。奥克的主要市场在郑州和许昌,这两个地区也是金星做的最成功的。近两三年,金星在收缩东部市场,重点进行河南和西部市场的战略调整后,明显加大了对省内优势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对已经处于下滑状态的奥克形成了较大的压力。目前,橡木在郑州、许昌的市场份额已跌破30%,总厂2009年仅完成8万吨左右的销量;两个分厂的规模和经营都很不理想,被收购的分厂价值也不大(汤阴厂只是一个灌装厂),收购处于大滑坡的总厂价值值得考虑。

除了金星,目前金星在中国有65,438+06生产工厂,金星东部工厂运营非常糟糕。而且东部工厂的市场范围和这些一线品牌有很大的重复,没有太大的价值可以收购;金星有优势的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云南、贵州等西部市场。对于这些工厂,金星肯定不会单独出售,而是整体转让,但整体收购需要大量资金(估计至少20亿人民币)。一线品牌愿意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买金星吗?还有金星的产权和制度。金星的产权改革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这也是当时百威和金星合作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2:河南省主要啤酒厂M&A元素分析

品牌收购的价值,并购的难度,并购的问题和主要障碍

金星大学的价格和体制

韦雪物价大★★★★

月山大厂和分厂分别收购的问题

收购橡树总支的价值。

洛阳宫/航空大学★★★★亚洲集团愿意放弃对两家公司的控股权吗?

大蓝卡的价格问题

九头鸭一般★★九头鸭集团愿意放弃啤酒业务吗?

汴京普遍生产设备落后,管理过于混乱。

河南市场谁能第一个吹响冲锋号?

写这篇文章前不久,已经有报道称,蓝牌已经在接触雪花和青岛。客观来说,河南啤酒市场已经到了大整合的前夜,河南啤酒市场的整合必然会给中国啤酒行业带来很多故事和精彩,就看一线品牌中谁能第一个吹响抢滩河南市场的号角。

让我们拭目以待!

165438+200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