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中小企业的优劣势比较
苏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州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时的乡镇企业主要是传统产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外资企业进入的冲击和乡镇企业的产权、管理、技术等问题,苏州开始调整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90年代以后,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苏州利用毗邻上海的区委优势,积极融入上海。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资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出口,增加工资,增加外汇收入。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开始推行全球战略。苏州抓住国际资本向长三角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台湾省IT产业资本,发展出口加工业,促进了苏州模式的形成。
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温州个体工商户以市场为导向,以集体名义从事小商品生产,逐渐形成一些家庭经营和专业市场,“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出现。1986以后,个体工商户、家族企业逐步变更为合伙企业。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合伙制企业发展成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改革了家族管理模式,与此同时,温州商人开始走向全国和世界。由于温州企业的经营模式多为低价和抵制成品,温州商品信誉危机,进出口遭遇困难。但经过不断反思,温州人注重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寻求国际合作,逐渐从单纯依靠出口转变为依靠外资,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本回流和外资注入,从而帮助本地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
“苏州模式”是典型的外资经济模式,“温州模式”是典型的民营经济模式,但两种模式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不同的是,苏州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进行工业化,即引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作为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温州民营经济从一开始就选择低成本、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开始发展。
“苏州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正能量”
工业化初期,苏州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重新调整了自身的企业价值链,而苏州抓住了跨国公司企业价值链调整的机遇,实现了自身产业机构的升级。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苏州产业结构低级化现象突出。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吸收外资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型家电、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六大新兴支柱产业。同时,苏州借助国家、省、外资,加快港口和港区建设,建立钢铁、真理、电力、仓储、加工等基础产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
苏州通过吸引外资投资该地区,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外资出口加工企业产生的留存利润构成了当地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了苏州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越来越多,苏州的配套生产企业逐渐分布在各个乡镇,与当地或附近的外商投资企业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提高城镇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类配套企业通过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参与全球工业生产分工,为其进一步开发自身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由于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考虑到人力资源成本,外商投资企业吸收了大量本地和外来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减轻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州模式”吹响发展民营经济的号角
“温州模式”和“苏州模式”的集体经济主要是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也不同于“广东模式”侧重发展外资。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缺一差”,即自然资源利用少,人均耕地浙江最少,国家投入少,交通条件差。进入新世纪,温州以“吸引国外的人,结合国外的人”为口号,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加强技术和品牌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从65438到0982,温州出现了一个创业小高潮。地方个体工商企业超过65438万户,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几十万经销商四处奔波,成为让国企头疼的“蝗军”。从65438年到0983年,温州形成了包括纽扣市场在内的十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65438-0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倡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搞活流通。民间创业得到肯定,温州人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关于温州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因此,从1989到1991,中央三次派人到温州,对温州的经济发展到底是“社会”还是“资本”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考察,最终确定。
苏州和温州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颗明星,为中国提供了探索道路的望远镜,为同类城市树立了新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