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在利润表中有很高的利润总额或净利润,但专家说该企业没有盈利能力。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盈利能力的判断不仅要看利润总额或净利润,还要分析利润的构成。

有可能利润来源不是主营业务利润,而是依靠其他业务收入或投资收益的偶然情况,不可持续。比如股市好的时候,很多企业用资金炒股,收益很高,但这不是企业日常经营带来的利润,不代表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当然,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需要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才能有更细致的分析。

扩展数据:

首先,利润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些企业的利润不能反映在公司的账目上。所以看企业的财务报告,不能只看利润表的原因,还要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一起看,可以相互印证。

二是利润表分项列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对外投资取得的各种收入所对应的各种收入和费用、损失,将收入与费用、损失进行比较,形成当期净利润。这种将收入与相关费用和损失进行比较以产生净利润的过程在会计上被称为配比。其目的是衡量企业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业务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为取得这些成果所付出的代价,为考核经营效益和效果提供数据。如将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分别列示并进行比较,得出主营业务利润,从而把握企业主营业务活动的成果。比例是一个重要的会计原则,在利润表中有充分的体现。

三、通常,损益表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种要素。从主营业务收入出发,扣除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和税费后,取得主营业务利润。

(2)构成营业利润的要素。营业利润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3)构成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的要素。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减)投资收益(亏损)、补贴收益和营业外收支而得。

(4)构成净利润(或净亏损)的要素。以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为基础,扣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后,取得净利润(或净亏损)。

在利润表中,企业通常按收入、费用和构成利润的各种项目列示。即按重要性列示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入、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按性质列示的费用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等。利润按照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构成进行分类和分项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