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五千,看到身边的朋友月薪十万是什么感觉?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不出户就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任何事情的讨论,不管你是城市白领还是农村青年。
世界从来没有这么小过,这当然是好事,但这也让很多资质好、平台好的年轻人产生了一些错觉:他们离财富和权力太近了,以为这只是踮起脚尖伸手的事情。
然而,现实正如我的前辈所说:
我们要明白,愿景不等于经验,看到了不代表我们做到了。
我们要多提醒自己,自己的阅历还很单薄,很多事情要慢慢来,怀着敬畏之心去做。
1
风口过去后
“猪”还能飞吗?
这个时代确实给了年轻人太多的机会。
5年前,你很难在咖啡厅里听到90后的侃侃,谈论几千万的投资。毕业仅仅两年,这个年轻人就已经获得了CXO的称号。
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
毕竟张爱玲曾经说过:趁早出名,否则幸福会更少。
但同时你也要明白,这都是拜行业的高速发展所赐。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空狐的创始人,“90后美妆CEO”,在余小丹生病中被踢出董事会;曾经爆红朋友圈的“趣味女王”马佳佳早已销声匿迹;就连撑起半边天的Papi酱也被罗辑思维剥离,在变现上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站在风口,顺势而为,猪都能上天。
而资本寒冬过后,又有多少人还能傲然挺立?
所以,当你处于风暴的核心,被行业的势头所驱使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如果风吹过来,我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2
剥离了平台和触点。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交友,比如“和XX吃饭”。结果,他们只出现在同一个晚宴上。他们是演讲者,他在茫茫人海中巧妙的从角度抓拍。
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平台还不错。利用工作机会结识高质量的人脉,难免会生出一些训斥方遒的自信。
但是你所谓的资源和人脉,如果去掉平台背景,还剩下什么?作为个人,你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
如果换个环境或者岗位,会不会失去对这些资源的控制?你在乎的是自己还是背后的平台?
这是很多年轻人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觉:错误地把平台带来的红利当成了自己的能力。
对于这一点,我的一个朋友有切身体会。
他在一家著名的外企担任内容主管。时不时会有大牌和公关公司来拜访他,他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被朋友忽悠去创业做公关了。虽然之前积累了一些不错的人脉,但是平台的优势已经没有了。谈合作要资源,没资源,没钱,没钱。这让我觉得这不一样,只好拉下脸死从客户到客户。
他事后感叹:越好的平台,越有危机感。
不然你也见过一些世面,胃口得到了很大的支撑。结果,你摸摸口袋,却是空的。
三
关心你自己的进步
简历中可以包含哪些经历?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曾经看不起初级的工作,觉得自己很浪费,所以就想大展拳脚,最好是一夜暴富。
我们信奉“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做多了也觉得亏。
坦白说,这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领英的前辈告诉我,升职加薪特别快的人,关心的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自我的提升和成长。
而当我们还准备羡慕别人的赏识和加薪,30岁以下月入10万的时候,真正牛逼的人并不总是关注别人,而是参考自己。
“带着给自己写简历的心情去工作。”这位长者说。
具体应该怎么做?
参考知乎网友@ Lachel的看法,你应该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在这个职位上完成了什么?
有没有可以接的案子?
有没有什么成绩是突破性的,辉煌的?
如果我现在离职,我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其实简单的总结无非就是一句话:你现在做的工作有哪些可以写进你未来的简历?
而这些你要写进简历的东西,就是你为自己的未来所做的画像。
当且仅当你有了大局观,你才会愿意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一步一步的学习和积累。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会愿意承认现在很多事情真的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给自己多点时间。没什么好羞愧的。
至少你没有把时间花在四处张望上。
写在最后
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别人真的很幸运,自己明明很有天赋却错过了一个机会。
工作时间越长,见识的人越多,但对自己的专业越有敬畏之心,态度也逐渐端正。
也许只有经历过才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欣欣向荣的行业,牛逼的公司背景,当然可以让职业生活更加轻松舒适,但是你至少要工作40年,谁也不能保证你永远繁荣。
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你可能不是第一个,但也不太可能是最后一个。和上一个相比,你有动力;与后者相比,你拥有幸福。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看到了最好的东西,就产生唾手可得的错觉。普通的路懒得走,不普通的路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