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拒绝调查基金经理有多少“大散户”。
“这个不方便透露”,这是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研究员在调研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由于中报披露处于敏感期,加上前期监管层对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调查的警示,这些研究者普遍发现,当前调查难度突然加大。某基金公司研究员表示,虽然上市公司面对调研的态度会有所不同,但明显的感觉是,随着中报临近,企业对调研持谨慎态度。浙江某上市公司董秘表示,现在这种情况真的很无奈。面对基金和券商研究员在调查过程中的各种质疑,公司不方便透露太多关于其经营的信息。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认为,目前企业对调研的态度让他极为郁闷:“了解一个公司的一些正常生产经营情况是很有必要的。现在上市公司在中报即将出来的时候对所有人都保持沉默,这让我们更难做出买入的选择。”最近在浙江一家企业调研后,几位科研人员纷纷抱怨:“我们来了,连这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都不知道。我想知道这样的调查有什么意义?”据了解,由于目前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大,上市公司关于公司生产情况的所有问题都交给“等待中报数据”来回答。对于前来调研的科研人员来说,只能看看厂房、开工情况等大致情况,进一步了解的大门已经关闭。早在今年4月,面对年报披露期间的机构调研活动,上交所已发布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不得向个人或部分投资者披露或泄露重要信息,而应同时向全体投资者披露,以确保所有投资者平等获取相同信息。自《通知》发布以来,上市公司面对机构的调研活动纷纷掉头,“敏感”不仅仅是中报之前出现的一种态度。上市公司为了省去调查后备案上报的各种问题,干脆对机构的来访说“不”。“这至少说明上交所的这个通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获取信息的方式上,保证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的平等,防止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对称,这是市场的进步。”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不过,据了解,尽管上交所此举针对的是所有机构投资者,但公募基金显然受到更多约束。“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收公款还是比较谨慎的。毕竟基金是目前监管最严的机构。”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同时,由于目前研究的难度,“相互询价已经成为基金经理们聚在一起的家常便饭,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大散户。”基金经理一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