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顾农蓬科尔金银矿床

1.地质背景

Gunung Pongkor金银矿床位于爪哇省西部茂物市西部,是一个低硫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该矿床是由印度尼西亚国有Arnecke ANTAM矿业公司发现的。

该矿床由四条几乎平行的矿脉组成,这些矿脉是在中新世火山熔岩、火山熔岩角砾岩和安山岩侵入期间形成的(图10-28)。矿脉长约1km,平均宽度2.5 ~ 8 m,主要由应时、碳酸盐和冰晶石组成。长石具有环状和角砾岩结构。火山岩周围广泛分布的蚀变矿物为伊利石和蒙脱石。在未氧化的矿石中,硫的含量很低(按体积计占65,438+0%),矿石矿物主要是银、金和辉银矿。贱金属小于100× 10-6,As、Sb、T1、Hg含量特别低,但Mo含量高,达到(20 ~ 60 )× 10-6。顾农彭克尔金银矿床矿石储量600万吨,平均品位Au 17×10-6,Ag 162×10-6,即金102t,银972t..

图10-28顾农庞科地区地质图

(引自A.Basuki等人,1994)

2.探索和发现

自1974以来,ANTAM在该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矿产勘探,但最初的目标是勘探贱金属矿床。1981年,为了寻找贱金属矿床,在顾农的旁遮普地区进行了勘探调查,发现了蚀变和金矿化。其中,应时脉石的Au达到4×10-6,Ag达到126×10-6,但当时由于专注于寻找贱金属而未被重视。1983是租赁的。由于当地已知的Cikotok矿资源已经枯竭,并且认为在该地区有发现新矿床的前景,ANTAM决定在1988在西爪哇开展金矿勘探项目。

根据西爪哇岛金矿床的特征,建立了应时-冰晶石脉型金矿床的勘查模式。由于该区大多数矿床的贱金属含量较高,决定对河流沉积物中的金和贱金属进行分析,并对河流沉积物和重砂取样和(1: 25万)地质填图。

根据已知的金矿床、贱金属异常和其他有利特征,以及Landsat和SPOT图像,确定了65,438+00个勘探目标,包括顾农蓬克5.5年和4个勘探和研究阶段。在1988 ~ 1991期间,顾农庞科地区的勘探工作包括:

1)半区域河流泥沙调查(622个样本)

2) 1: 1000地质测绘(6400公顷)

3)激发极化测量和地面磁测(2000公顷)

4) 1: 1000地形测量(700公顷)

5)金刚石钻探(39000米)

6)岩相研究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7)分析了3700个金和银样品以及200个铜、铅和锌样品。

第一勘探阶段的目标是确定远景区域内金矿化的位置。这项工作包括水系沉积物、野外重砂和露头、岩石旋转取样,同时进行1: 2500地质填图。

对于-80目水系沉积物样品,采样密度为2 ~ 4个/km2。金异常可分为弱异常(≥20×10-9)、中等异常(≥35×10-9)和强异常(≥100×10-9)。强烈异常与后续勘探目标一致。全区-200目河流泥沙有异常,Au达(20 ~ 100) × 10-9(图10-29),而古农蓬Koldin异常高达(100 ~ 300) × 10。由于金颗粒过细,重砂淘洗未发现异常。地质填图发现了蚀变带和应时脉的四个露头,圈出了主要岩石单元的分布和蚀变带的范围。根据地质填图和地球化学取样的结果,选择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区。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划定应时山脉的地表范围,并确定远处风景区的资源潜力。勘探方法包括网格地形测量、激发极化/电阻率测量和沟渠取样(图10-30)。在1: 250至1: 1000比例尺的海沟中取样采集了大量流体包裹体样品。

第三阶段是侦察钻探。勘测钻孔布置在100至200米的间隔,钻孔的垂直深度达到250米。目标是确定地下矿脉的范围,以便估计可能的资源。

第四阶段,根据上述钻探结果,在远景区以20 ~ 25米的间距进行密集钻探。

3.摘要

顾农彭科尔矿床的发现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是印尼最大的低温浅成热液金矿床之一,而且发现时间相对较短,成本相对较低。发现该矿床制定的勘查方案具有代表性。在已知概念模型的指导下,在已知矿区外围进行探矿。通过系统的物化探,利用矿床模型解释观测到的异常,进而定位矿床。在确定目标区域后,沟槽取样和电阻率测量是验证异常的有效方法和技术。

图10-29 200目泥砂流沉积物中金的地球化学分布

(引自A.Basuki等人,1994)

图10-30横向K.Cicau脉冲视电阻率剖面图

(引自A.Basuki等人,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