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米为什么这么好?
山西/郭冬棉
看到朋友圈发的一对成熟小米的照片,小米的粗穗挤在一起,沉甸甸的头低下来,饱满的谷粒真的很喜人。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种小米的情景...
我的家乡,垣曲县,位于山西省的最南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临吴王,西跨中条山,北临太行山,南临美丽的母亲河——黄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文底蕴深厚。这是人类祖先——类人猿的诞生地。华北唯一的原始森林,被誉为“华北动植物基因库”的历山风景区,就在我的家乡。历山顺王坪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它与翼城、沁水、垣曲、阳城接壤,境内山峦叠嶂。据说舜在这片大平地上耕种,教百姓种谷子(谷子的总称),当年舜种下的大垄沟至今依稀可辨。相传舜在草坪上犁地,飞鸟得了种子,就是最早的谷子。所以也是小米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质量都极高,水源充足,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非常适合谷子生长。所以,垣曲一直是非常有名的小米之乡。
垣曲县位于顺王坪南坡,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山脉和沟壑有不同的高度。最高的顺旺坪海拔2358米,最低的马蹄窝海拔只有176米。所以谷子的播种期和生长期也是不一样的,有“十里不同天”之称。小米的口味也各有特色,最著名的有北山的骊山小米、南山的元土坪小米和黄河北岸、博清河畔的河小米。谷子的播种分为两个阶段。春天种的谷子叫早谷,我们方言也叫“油谷”。它在千禧年前成熟,是中国小米成熟最早的地方。小米非常好吃,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口感绵软,自然醇厚,被誉为“明前龙井茶,米前元曲露”。晚稻是小麦收获后种植的茬黍,生育期短。
小米是我家乡最有名的特产之一。每年初春,农民开始将农家肥拉到地里。有时候,为了赶播期,他们晚上在月光下加班加点地把粪肥撒在地上。然后赶牲口犁地,把粪肥翻在地里,和土地充分混合。布谷鸟布谷鸟叫的时候,是种谷子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机械化,都是手工种植,有摇柄(相当于高级技师),有移地机,有三脚木钹,有马或者牛。用马要快一些,但用牛要慢一些。把去年准备好的优质谷物种子放入漏斗中,用小木块把漏斗中的排种口压到合适的大小,后面摇钹。楼前的人把动物引开,很和谐。听着钹有节奏的“磕磕碰碰”,听起来像是美妙的音乐。剩下的一大波劳动力在后面踩了眼谷,也就是穿了平底鞋。在刚刚种下谷子的龙里,通常由妇女、老人和孩子来做。这支队伍非常壮观。人们双手叉腰,像在赛跑,互相追逐。多么美好的春播画面啊。
播种后十几八天,当秧苗长到两三寸时,就要种秧苗了。间作也是一项技术活。俗话说“瘦麦粗粟能死人”,意思是因为小麦的穗小,粗麦才能高产;如果谷穗大而粗长不出来,产量就低,收获的谷子就少,谷壳就多。不仅麻烦,还很辛苦。现在是三伏天,天气很热。人们戴着草帽蹲在地里干活。腿不好的老人拿着小马扎和小板凳,坐下来工作。先用小锄头把地里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用左手轻轻按住稻苗,右手用小锄头把多余的稻苗锄掉,或者直接拔掉,这样稻苗之间的距离要对称,不能厚也不能薄。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掌握火候还是不容易。时间长了,腰酸背痛,腿麻心烦,太阳晒得人头晕。我深深体会到“中午除草,流汗打草”的艰辛。为了生活,为了生产,没有办法,只能咬着牙往前冲。
稻秧完了,用大锄头给谷子施肥除草,要十多天。小米快熟的时候,黄澄澄的穗又粗又大,有的有毛,叫毛谷,有的像粗麻绳,也叫绳谷。看着田野里谷子丰收的景象,令人欣喜不已,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沈李的诗句“春一粟,秋一万种”。这个时候麻雀成群结队的来了,所以人们会在山谷里绑上几个稻草人来吓唬麻雀。这个方法刚开始还行,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我们派儿女站在田里,轮流用长竹竿驱赶麻雀。我们从小就知道,让麻雀糟蹋了粮食,太可惜了!谷子熟了,要及时收割。俗话说,麦子变绿了,五谷是满仓,谷子变绿了,满是糠。“落绿”是指庄家成熟时,遇到连续的雨水,由黄变绿。小麦变绿的时间越长,越饱满,谷子就会掉下来,烂在土里。收割谷子时,由于稻草比麦秸粗而结实,所以要用比割麦子的镰刀更大、更粗、更重的镰刀,称为笨镰刀,半割半割。有的人在前面割,有的人在后面用稻草做的绳结把谷子捆起来,扛回打谷场,再用镰刀割下一穗粒,俗称小黍。
小米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磨。我一直记得,这个时候,我妈套上毛驴,在村里的石磨上碾米三遍,谷子的皮都掉光了,变成了金黄色的谷子。谁先碾压新谷米,谁就该分享。各家要先发一大碗,做一顿新饭,比如捞饭、焖饭、小米粥、味噌饭。很香很好吃。亲戚们都知道我们家小米熟的早,经常来我家要一些来家里吃新鲜的。当他们的小米被打倒后,他们也会送我们一些品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小米养我。我的骨头是小米滋养的,我的血液里充满了小米的情怀。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觉得一天不吃一点饭,就像没吃过一样,胃不舒服。所以每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都会带一些家乡的小米,或者走亲访友,或者自己享用。在我的传播下,家乡的小米远到了北京、深圳、云南、海南,北京和深圳的朋友都称赞元曲的小米好吃。
朋友来我家做客,都是吃我的小米饭,小米成了亲人和感情的纽带。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关于作者:
郭冬棉,女,山西省垣曲县作家协会会员。幼师毕业,大专学历,从事小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工作30余年。曾任副局长、局长、巡视员,现已退休。他热爱生活,喜欢文学,结交好朋友。曾在中国残疾人、山西慈善、山西特教、黄河晨报、顺祥、东方散文、作家在线、元曲世家、作家新干线等平台发表文章。
(运城网信备案号I20011)
三只眼通讯
欢迎提供新闻和文学作品;代理机构的工作信息;转发
各种正能量的文章;策划发布各类软广告。
电话号码:(微信同号)
70(微信同号)
提交电子邮件:@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