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或中心)由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勘查总局及其非属地化直属单位于2001年重组而成。是中央编办批准的局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人事、党务关系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管理。
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是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队“属地化”改革后,唯一一个有色系统的中央地勘单位。拥有一支专业齐全、人员精干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测量、地质灾害与环境、测试、工程建设等新的地质勘查队伍。
(1)下属单位的基本信息
经中央编办批准,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下设北京地质调查所、新疆地质调查所、南方地质调查所、北京勘查技术中心、北京测绘院五个二级机构。有两个二级单位:西南地质调查所和有色地质档案馆。5438年6月至2005年10月,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与5438+0955年6月成立的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整合,组建新的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仍对外保留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的牌子,从而形成了科研勘探一体化队伍。
综合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总部下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地质部、科技部、企业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七个办公室。
本调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主要参考了综合有色地质调查中心的情况。
(2)员工
截止2006年6月5438+2月31日,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所属职工人数为481人,其中在职职工447人,退休人员144人。在职人员中,高级技师30余人,博士(双硕士)博士后2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
“十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国土资源调查项目、资源补偿项目、财政部中央地质项目等95项;承担和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攻关项目10多项,实现了勘探和科研双丰收。* * *发现矿藏18,提交333+3341资源量:铜1139200吨,铅1318900吨,锌39291000吨,银100吨。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三)本系统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
彩色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勘查资质有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三个等级;乙级:1:岩矿鉴定与测试;有4个丙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勘查工程施工。
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勘查资质有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三个等级;乙级:区域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勘查;C 1级: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
资质专业分布: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测试。
二、经济发展形势
(1)综合收益
2006年是新的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整合后的第一年。有色地质调查中心(含下属事业单位和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实现综合收入6543.8+0.45亿元,是2005年有色地质调查中心(含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综合收入的两倍多;据不完全统计,关联企业收入达到6543.8+0.87亿元,比2005年增长52%;地勘中心及所属企业总经营规模达3.27亿元,较2005年增长82%;采矿权数量增加,储蓄和利润增加,员工收入增加。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50多项非营利性地质工作,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91,909438+0,000元。其中,国家项目经费渠道包括: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矿产资源补偿项目、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项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矿产资源保护项目、危机矿山项目以及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科研项目等。地方财政项目主要是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的招标项目。
该中心承担的瑶岗仙钨矿、东川铜矿、赛什塘铜矿等危机矿山项目均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在核查项目中见到了较好的工业矿体。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
该中心由中国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南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国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国国家钻井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鑫汇地矿有限公司、中国测绘有限公司等9家控股公司拥有。
国内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在新疆、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河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广东等省(区),包括商业性矿产勘查、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
有色地质调查中心对外地质工作主要在津巴布韦、巴比阿、新几内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巴基斯坦、安哥拉、老挝、智利等10多个国家开展,开展矿产风险勘查、综合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业务。目前已有项目公司在老挝、智利、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注册。
2006年,有色地质调查中心及所属* * *公司完成钻探654.38+0.2万余米,其中商业矿产勘探654.38+0.2万余米。
2006年,有色地质调查中心及所属公司承接国内外各类商业性矿产勘查业务收入16704万元,其中境外承接各类商业性矿产勘查收入6000多万元。
(四)矿产开发的基本情况
进入矿业开发领域是有色地质调查中心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战略目标。2006年,已在广东、内蒙古、新疆等地注册了项目公司,开发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预计未来两年将有两到三个受控矿山投产。
(五)工程勘察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主营工程勘察施工,2006年工程勘察收入达1238万元。
(六)其他行业的基本情况
有色地质调查中心从事的其他多元化产业主要包括地质灾害与环境调查治理、第三产业和矿产品贸易。2006年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收入600多万元,矿产品贸易额1.01亿元(贸易额未计入综合收入)。地质灾害和环境调查治理初具规模,收入700多万元。
第三,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顺应潮流,主动变革,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按照小企业大企业的思路,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改革,打造企业和企业两个平台。业务平台主要实现员工身份保护、单位和谐稳定、科技创新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功能,运营的基本定位是稳定、透明、公正;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企业经营的基本方向是灵活、快速、高效,以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福利货币化、后勤市场化。该中心下属公司多为有限责任公司,产权多元化。在国有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入股,从股权、“股票期货”、薪酬等方面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实现中心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2)发挥科研勘查一体化的制度优势,以创新驱动找矿突破。
巨大的资源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为地勘单位的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有价值的矿权是地勘单位的核心资产,矿产勘查能力是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综合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是集科研和勘探为一体的单位。回顾近年来的找矿进展,主要得益于勘探区域的正确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化探扫描技术、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技术和深部及便携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TEM-3S、三分量磁测井技术等)。)在森林沼泽景观区开发,对找矿靶区的优化和找矿的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中心没有积累以前的矿权(中心和地质所都在2002年)
(3)建立网络化合作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按照“小核心,大网络”的思路,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网络。我们不仅与中国铝业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西部矿业、紫金矿业等大型矿业公司合作,也与进入矿业的民营企业合作。同时,我们还与地勘单位、高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业务发展的支撑体系。不做小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抓住核心部分,做好社会合作,借助社会资源加速自身发展。在合作中获得资金、管理、技术等支持,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合作中转变观念,借助外力推动企业改革。
(四)积极开拓海外地矿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海外地质工作主要由关联公司开展,中心在项目联系、技术控制、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海外地矿业务逐渐成为中心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2006年获得收入6000多万元(人民币),获得海外矿权18。今年年初,海外地矿业务合同已过亿元,海外矿权勘探也传来好消息。目前,该中心的海外地矿业务已与国内地矿业务平分秋色。
四、“十一五”改革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和目标
1.目标和战略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抓住矿业市场回暖的战略机遇,把跨越式发展的雄心与求真务实的作风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国际勘查矿业公司”为目标,以矿业开发和海外地矿业务为突破口,实施“振兴矿业”战略,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转型,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地勘单位崛起之路。
在传统矿业公司中,勘探处于从属地位。在地勘单位的发展中,勘探是我们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勘探和开发是两个相互支撑的细分市场。“国际勘探矿业公司”体现了我们的特色和“三化”(国际化、企业化、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要求。
2.发展研制模型
以产权为纽带,以* *享为动力,以发展为支撑,按照一个中心(企业)、两种制度的运行模式,建设创新中心、富裕中心、和谐中心。
3.产业结构
以地矿产业(矿产勘查、矿业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体,以环境工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产业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三大目标产业链。
以产业化的思路实现科研、勘探、开发一体化链接,以全球视野推动有色地勘中心地矿主业新一轮发展。
(2)具体措施和做法
1.着力提升矿业权价值,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做好国家地质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工作。国家地质项目仍然是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围绕扩大资源、实现找矿突破,组织实施自有矿业权勘查。“十一五”期间,力争找矿取得6 ~ 8个新突破,提交一批控制度高(333及以上)的资源,争取1 ~ 2个具有宏观影响的重大成果,为中心矿业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加强自主创新和新技术新仪器的引进应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以科技创新推动找矿突破。
优化矿业权结构,做好矿业权资本管理。认真清理现有矿业权,做好矿业权规划,按照“优化矿业权-勘探增值-转型获利”的经营思路,通过勘探提升矿业权价值,通过转型(转让开发)实现矿业权价值。不断提高矿业权运营能力,及时将矿业权数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矿业权价值最大化。
2.进入矿业开发领域,使矿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勘探开发一体化是地勘单位多年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在矿产开发方面,有色地质调查中心要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开发团队和矿山企业,并高度重视与社会资本和矿业公司的结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成立3个矿山开发项目公司,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3-4个参与矿山,使矿业成为中部发展的重要支柱。
3.发挥整体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地矿业务。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矿业全球化,矿业全球化必然导致地质工作全球化。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必将掀起中国矿业“走出去”和地质工作跨国经营的新高潮。有色地质调查中心是我国较早的地勘单位,在人才、技术、先发优势明显。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勇于做“地质工作跨国经营”的实践者。
按照“企业扩张、中央支持、升级转型、做优做强”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境外地矿业务跨越式发展,推动境外地矿业务由工程建设向勘查项目总承包转变,进一步向矿权资本运营转变,逐步形成境外工程建设、勘查技术服务(勘查总承包)、矿权资本运营“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使境外地矿业务成为中央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柱。
4.推进企业整合,努力与资本市场接轨。
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继续推进中心企业化改革和政企分开。虽然该中心所属的大部分参与企业充满活力,但仍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主营业务不突出等问题。要按照“集团化、专业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整合,解决发展中的集团化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化的成本和风险,确保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大力培育骨干企业。以与资本市场对接为目标,选择符合中央发展战略、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快速扩大公司经营规模,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在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企业打造“联合舰队”,逐步形成内部有凝聚力、外部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力争在“十一五”末整体上市。
动词 (verb的缩写)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色地勘中心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自身问题,包括思想观念保守、体制机制不尽人意、市场运作能力不高等,需要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加以解决。其他问题主要包括:
1.地质勘探中遇到的问题
(1)矿业权是当前地质勘查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矿权获取难。一些省(区)以“招拍挂”方式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地勘单位普遍底子薄、负担重,因经济实力不足而逐渐沦为“民工”;二是矿权维护难。矿权管理层级多,维护成本剧增;三是矿业权市场不规范。一些地方不顾矿产勘查的客观规律性,盲目要求地勘单位在1 ~ 2年内将探矿权变为采矿权,干扰了地勘工作,难以很好地保护地勘单位的利益。
(2)国家和地方地质勘查项目申报渠道不畅。一是工业地勘部门大多不是预算级单位,申报项目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批准;第二,申请项目时,我们要经过项目所在省(区)国土资源厅的初评。环节多,婆婆多,申报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耽误了项目申报;第三,地方条块分割管理。非属地化地勘部门申请地方地勘项目成功率低。
(3)地质勘探中的环境问题。一些地区无序开采,影响了正常的地质工作;林业占用许可证手续繁杂,耗时过长,影响正常野外作业;土地、道路、青苗补偿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诉求”时常发生,不仅加大了勘探难度,也增加了地质工作成本。
2.历史遗留问题
(1)地勘行业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是矿产勘查专业人员,30-50岁之间的专业技术骨干奇缺,特别是熟悉矿产地质、水力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矿山环境治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
(2)基地建设和基本建设费用。目前,有色地质调查中心* *有15企事业单位,其中7家单位没有自己的基地,基地建设任务很重;年度基建费用问题没有解决。
(3)退休人员费用缺口问题。地勘单位历史欠账多,离退休人员费用缺口大,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地勘队伍的改革和发展。
(4)设备老化,基础设施陈旧,地勘设备更新能力低。
(2)关于推进地勘单位(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1)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非公有制地勘单位企业。戴上事业帽是一把双刃剑。“事业帽”一方面有利于稳定人心,争取国家事业经费的支持;另一方面,“职业帽子”也阻碍了员工观念的转变和市场开拓的努力。国家将企业地勘单位的管理等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管理,这使得地勘单位在投资、产权多元化改革、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建议国家可以将非公有制地勘单位界定为企业,在“企业”属性下对非公有制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在政策上给予明确和一系列的倾斜支持,如对地勘单位及其所属企业所得税减免五年,设备和科技创新资金支持, 保持原国家项目渠道五年不变或设立国有地勘单位基础地质工作基金,退休时保留原事业单位职工职业身份,等等。 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没有时间表,但国家扶持政策可以定一个时间表。
(2)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地勘单位经济基础薄弱,国家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离退休人员在体制下为国家地质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由国家(地方)财政承担退休人员及相关费用,逐步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企业地勘单位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平等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
(3)开放地勘项目申报渠道,地勘基金项目转让收入向地勘单位倾斜。非属地化地勘单位申报国家地质项目时,强烈要求取消地方主管单位认证、评估、审查的做法,防止“地方保护”地勘基金(周转金)也应在支持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其转让收入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
(4)加大对境外地矿工作的支持力度。“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和一般的支持上。在我国资源短缺、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的条件下,我们要切实加大对境外地矿工作的支持力度,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中国地质工作要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的号召,从全球视野为我国地矿工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提高我国资源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地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