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业,一剑厚积薄发,也就那么回事】十年磨一剑,一次磨一次刃。

稳步攀升的四个里程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9。开发区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1989-1994,漕河泾开发区建立了科技第一村、科技第二村,主要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开发区专门部门负责,形成了以“农家文化”为标志的第一代孵化器;1994-1997,漕河泾开发区以标准厂房为孵化基地成立上海新兴科技创业公司,以企业化方式运营孵化器,孵化面积2900平方米,每个孵化单元60-100平方米,形成了以“经典孵化器”为标志的第二代孵化器;1997-2002年,成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建成专门的孵化大楼——创业中心大楼,获得“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称号,初步形成以“国际化、标准化”为标志的第三代孵化器;自2002年以来,创新中心拥有3个孵化基地,孵化面积2.9万平方米,建成了中介服务平台、风险投资平台、专家咨询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6个平台,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区域化、国际化的特点。

经过多年努力,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创新中心为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荣获“全国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称号,成为全国同行中首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创新中心,全国优秀孵化服务机构之一。

成功率高达90%的孵化器

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是由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开发公司全额投资的企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十年来,创业中心坚持把引进国际管理模式、营造国际标准孵化环境作为国际化的前提,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孵化运营机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截至目前,创业中心孵化企业357家,成活率90.88%。

海浪再次起航。

兰琪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公司主要股东由一批留美留学生组成,主要从事数字电视用高集成度集成电路芯片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公司董事长杨崇和在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成功创办陶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并被美国硅谷著名的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收购,在集成电路领域享有盛誉。

成立之初,兰琪得到了漕河泾创业中心的帮助,公司很快就注册成立了。创业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了人力资源、贷款融资、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等全方位服务。

兰琪在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吸引了业内多家资深投资公司。2006年6月,兰琪科技获得了来自英特尔投资和AsiaVest的654.38亿美元投资。目前公司资产已被评估超过5000万美元。

上海新力前途光明。

新力公司成立于2000年4月,同时入驻创业中心进行孵化,是创业中心重点跟踪孵化企业。新力在参与国家十五计划投标时,一举击败清华、南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最终获得国家R&D基金200万元,为当年公司另一个项目的投产吸引了654.38+06万风险投资。

公司创始人钱志亮曾任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由于体制原因,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的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作为党委书记,钱志亮带头下海,带领一批科技人员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创业初期,公司资金短缺,创业中心为其联系银行;公司需要人才,创业中心为其联系人才市场;公司需要申报项目,创业中心协助申报。

经过几年的经营发展,新力公司已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多个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黑龙江、甘肃、浙江、重庆、广东、四川、宁夏等地形成了技术产业化基地,带动项目投资十几亿元。在国际上,新力也与美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有项目合作。

2004年,新力承担了科教兴市重大产业化科技重点项目“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的任务,进一步显示了漕河泾孵化器培育的企业具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承担市、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

光桥科技牵手巨头

光桥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光纤通信产品研发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光桥的创业团队由10多名海归组成。这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技术背景和对行业前景的深刻理解,在美国加州硅谷创办了光桥科技公司。

2002年5月,为谋求进一步发展,光桥公司落户漕河泾开发区,旨在研发国际最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产品。光桥科技依托专业的技术实力、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MetroWave品牌的全系列城域光网络产品。所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归光桥所有。2003年,光桥科技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产品开始进入国内外市场。

光桥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漕河泾开发区的大力支持,市领导和开发区领导都非常重视。开发区和创业中心为该公司提供了风险投资推荐、贷款融资和项目申报方面的帮助。2006年,光桥技术因其良好的发展受到全球光网络通信巨头西门子的青睐,西门子以接近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光桥。

这不是“神话”

经过十年的努力,创业中心“孵化器”里飞出的“小巨人”,演绎了漕河泾科技创业史上感人至深的神话。高智科技有限公司以30万元起家,最终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过亿的知名企业。留美学生创办的企业陶昕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漕河泾的孵化器,仅用三年时间就达到了世界水平,开创了中国集成电路产品出口发达国家的第一案。陶昕强劲的发展势头让硅谷巨头IDT产生了强烈的并购欲望,最终以高出其启动资金42倍的高价将其出售,从而进入了IDT的产业序列。还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圆梦的达公司,制造新一代宽带接入用户机的卓洋科技公司,以及鑫诺、信威科技、威能电力、普惠光电、南瑞配电网、吉凯基因、韩优网络、方圆系统、陈昌信息等这些科技“小巨人”纷纷“破壳而出”,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开发区科技创新的显著成绩吸引了海内外风险投资家的热切关注,一系列风险资本流向漕河泾开发区:美国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收购陶昕,卓洋科技以3000万元人民币吸引香港知名投资公司,东方希望集团以2000多万元人民币投资拓能,康巴赛特以888万元人民币被上市公司航天机电收购。值得一提的是,创业中心投资的分众传媒(中国)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价值增长50倍,漕河泾创投利润退出...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漕河泾开发区引进的风险投资已超过6543.8+0.2亿元。风险投资家敢花这么多钱,却不能不看到预期的高回报和漕河泾开发区的巨大潜力。

这时,记者想起2001年,美国著名IDT公司总裁在上海收购陶昕科技时,对上海新闻界说:“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能成功培育出陶昕这样的世界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说明上海已经具备了世界级的创业孵化环境,具备了培育世界级高科技公司和一流人才的能力……”

“四化”服务独具特色。

创业中心的“四化”服务独具特色。在开展创新创业服务过程中,积极推进“服务系统化、管理规范化、辐射区域化、发展国际化”建设。服务系统化是指创业中心系统的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包括中介服务平台、风险投资平台、专家咨询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完善。目前,服务平台在线注册用户已达308家,六大服务平台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

管理标准化。即严格按照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加强创业中心内部管理,以创新创业服务规范创业中心。

辐射区域化。立足创业中心,走出创业中心,面向整个开发区,为所有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创业中心负责对整个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评审进行初审。

发展国际化。即孵化企业国际化,注重引进国外中小企业和留学生企业;市场国际化有助于孵化企业开拓国外市场;资本国际化,通过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引进国际风险投资,形成资本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加强与国外园区、孵化器、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创业中心是漕河泾开发区软件园的管理机构。2005年软件园83家企业的数据显示,园区软件企业营业总收入30亿元,研究与试验开发总支出2亿元。* * *注册软件企业59家,软件产品47个。创业中心还承担“信息化示范园区”项目的企业信息化推广和实施。2005年为41家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十年风雨磨一剑

作为全国首批由企业投资、按企业模式运营的孵化服务机构,创业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和孵化服务机制,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精神,以“孵化企业先行,追求成功卓越”为经营理念,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十年来,创业中心累计入驻企业357家,成活率90.88%,毕业企业77家。截至目前,商务中心注册资金6500万元,商务基地29000平方米。据1997-2005统计,创业中心在孵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29.85亿元,R & amp;d投资3.67亿元,实现利润6543.8+0.28亿元,税收6543.8+0.68亿元。

十年来,漕河泾开发区共吸引风险投资超过12亿元,充分证明了创业中心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探索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十年来,创新中心通过投资、联合运营等多种形式,成立了20多家高科技公司,重点发展现代通信、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在支持科技型小企业规模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孵化经验。

十年来,创业中心经过初创阶段的艰苦探索和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累了丰富的孵化管理经验,打造了一支服务“双创”工作的优秀团队。

十年来,创业中心的发展成果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全国同行业中拥有多个第一:首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国家级创业中心;第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孵化器陶昕公司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企业。被评为首批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和全国首批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被联合国企业孵化器认定为首批孵化专家单位,帮助尼泊尔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2006年,以综合评价得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孵化器”称号...

十年来,创新中心坚持“系统化、标准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使一大批科技人才尽快掌握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向知识型企业家的转变;培育了一大批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未来,从“双创”开始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决定将总公司科技部和创业中心合署办公,整合资源,把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不言而喻,漕河泾开发区的科技创新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开发区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创业中心董事长达如牛提出“新时代,创业中心工作要务实、有条理、有特色”。他说,“抓实际”就是要脚踏实地,把双创工作落到实处,抓实事,抓出实效。“做好”就是追求世界一流,国内领先。“抓特色”,就是根据国家和上海的要求,结合漕河泾开发区的实际情况,走具有漕河泾开发区特色的“双创”之路。

2006年6月10日,“创新创业园”在浦江高科技园区破土动工。“双创园”的软硬件目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定位于打造以“专业孵化器集群”为标志的第五代孵化器。“双创园”一期建筑面积654.38+0.7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孵化面积约2.4万平方米。亚洲孵化器协会理事长、上海孵化器行业协会理事长王戎在“双创园”奠基仪式上表示:“漕河泾创新创业园的建设,标志着上海孵化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天的创业中心将继续坚持双创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育苗”到“育苗造林”,从创业服务到创新创业服务,从创新型企业服务到创新型产业服务。

今天的创业中心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开发区自主创新之路,突出为创业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增值服务,注重综合孵化和专业孵化、国内国际资源、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创业中心的“系统化、标准化、区域化、国际化”,进一步把“双创”工作做实、做好、办出特色。为把漕河泾开发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多功能综合科技产业园做出新的贡献!

后记:

十年时间,可以创造出很多成功的企业。一般来说,很多成功的案例一定有很多原因;和失败,但只有一个就够了,把企业做大做强也是如此。总结、提炼、归纳创业中心十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无论是对于漕河泾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创业中心“孵化器”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十年发展回顾和总结的首要课题。

十年来,创业中心发生了很多热点事件。也许有些赛事刚刚有所起色,有些赛事的热潮已经退去,但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突破和“亮点”却给漕河泾的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一款鳞甲献给读者。都说总结过去才能更好的探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