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文化与科技思想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学术繁荣的重要时期,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儒、道、法三家都将科技视为末路或不屑或明确拒绝。儒家经典《论语》说:“虽有小路,必有可观,是君子畏泥。”所以认为君子应该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科技当成“道”而不是去做。道教崇尚自然,主张小国寡民,安居乐业,对科技持矛盾态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智出,有大谬”,“人多利器,国无意识;人(技)多,奇物生。”认为只有“弃智明慧”、“巧弃利”才能保持原有的自然色彩。法家基于“分分止争”和“富国强兵”的要求,看到了科技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性,但法家并不推崇科技。
在这一时期,只有墨家对科学技术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互爱互利”的思想,但在几何、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在军事技术、机械、土木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梁启超在《墨经校勘释序》中说:“墨经是我们古籍中唯一想与所谓科学精神挂钩的。”钱甚至称赞说:“一本书里有上百种关于自然现象和思想的定义和规律,而这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唯一的墨经;在寻求世界共存的古书中,仅古希腊的几部作品,就足以令对方自叹弗如!”他还说墨子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科学家”。随着近三十年来墨学的伟大复兴,以《墨经》为代表的墨学科技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墨子也被尊为“圣人”。当代著名墨家专家杨向奎先生认为:“一部墨家经典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超过了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作者认为墨子的科技成就固然值得骄傲,但他在科技实践中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更值得珍惜,对当今科技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一,“义利统一”——墨子科技思想的功利主义
所谓科技功利主义,是基于墨子的义利观,也就是什么是最好的问题。孔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把义利对立起来,主张“仁者和平”,“何苦谈利”,“君子义,小人利”,“行利多怨”。墨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既主张“重义”,又主张“重利”,提出了义利统一的观点:既肯定了“利人”是最高标准,又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他还把“义”看作是“利人”和“利天下”的手段
墨子提出“万物贵于义。”(墨子归义)。他认为:“义人也是义人。为什么知义就是对的?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为义。”(《墨子·田》)所以“义”就是“义”。在《墨子·田》,墨子也说:“义与利”。(墨子经说商)即义即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在墨子看来,“利”是判断事物是否符合“义”的价值判断尺度。“一切言行皆有益于天道鬼神之人;一切言行皆害鬼害民”(《墨子归义》)。他明确指出“劳民伤财而无利者,不为也”(《墨子辞》)。经典里写的是“功德利民”,也就是说,只有对人民有益的东西才能有“功德”。他还说:“所谓珍惜好宝藏的人,是可以造福他人的。而和珅之玉,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能造福于人,也是人间好宝。如今用人治国,人要众多,刑要治,社会要安,做有价值的事的人才能造福于民。而义能利人,所以说:义是人间好宝。”(墨子耕注)也就是说,墨子以利人、惠民为义,认为义与利是一体的,“义”是“人间好宝”。
墨子认为,任何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都是“义”;“利人”和“害人”的行为是“不义”所有善恶之名的区别,也是基于是否有利。有利于全世界人民实际利益的,才是完美的标准;相反,任何对人有害的东西都是邪恶的。墨子为了实现他在《大曲》一文中所说的“义”的目的,愿意付出代价来获得“利”:“断指断腕,与世相似,别无选择。除了生与死,别无选择。”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墨子的博大情怀,只要对天下人有利,无论断指断腕,无论生死,都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在“义利统一”思想的驱动下,在“重义轻利”的人文关怀旗帜的指引下,墨子及其弟子的科技实践都在努力实现“义、利”等功利目标,最终实现“刑之政,民之平,国之富,财之足,民之丰衣足食, 所以他们更好”(墨子墨子的科学发明创造只是其“义利统一”思想在科技领域的投影和外化。
在这里,笔者想指出,墨子的“利”是立功之利,当然也包括“忠”、“利”、“孝”、“善”等道德规范,而不是世俗所推崇的财货之利。简单来说,墨子的利益是公利而不是私利,不是损人利己的利益。在墨子眼里,只有“人民的利益”、“世界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第二,“道技合一”——墨子科技思想的价值目标
《墨子·吕文》记载:“公败者伐竹木,以为是喜鹊,三日后飞去。公败者以为聪明,墨子说子为喜鹊,不如工匠治车。在一瞬间,你可以砍下三寸的木头,但你可以称五十块石头。所以,你做的事,人聪明就好,人笨就不好。”
《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三年作木鸢,一日败。弟子说:王先生很聪明,可以让木制的风筝飞起来。墨子说:不如学车之术,学起来用不了多长时间。而是可以从30石的约定中学习,会让你比你的年龄更有力量,更长久。今天三年变成了风筝,一天就丢了。蕙子听了:墨子聪明,聪明为霰,笨拙为风筝。”
从上面两段可以看出,墨子的科技实践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墨子的科技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科学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由于墨子的科技实践是为以“救世”为特征的义思想服务的,“道”和“技”构成了墨家科技思想的主要元素,保证了“技”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其深入发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针对墨家的这一特点,朱亚宗先生认为:“墨家集团成功地实现了人类社会早期很难有的两个结合,一个是学者与工匠的结合,一个是诡辩与技术的结合。这大致可以算是墨家的一个特点。”所谓“学者与工匠相结合”的秘诀,在于利用学者在业余阅读和思考中发展起来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提炼工匠积累的技术经验,从而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在这种结合中,学者的闲暇和工匠的实践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两个条件恰好与墨家学者完美结合。”因此,“墨家集团是实现学者与工匠结合的理想组织”。
墨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其智慧体系两个层面的外在表现。他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体系是他的“道”,他的科学发明创造是他的“术”。“道”是理论性的,“术”是操作性的。所谓“道技合一”是指墨子“民本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的统一”不难发现,墨子的科学技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几何、光学、力学和机械制造方面。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科与生产实践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无论是为建筑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几何,还是发展杠杆、滑轮、橘棍等广泛使用的生产工具,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以获得真正的利益。墨子曰:“何以为舟?”车行陆地,船行山谷,以利四方。凡是行舟之道,加光益者鲜,不加光益者不鲜。"(《墨子·节俭》)意思是造船是用来沟通各方利益的。造船的原则是增加轻便,方便,能增加就增加,不能增加就去掉。这句话最能说明墨子创造价值的标准。张岱年先生认为:“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是从属于墨子的最高宗旨“为天下兴利除害”本文深刻阐述了墨子科技思想的真谛。
第三,警惕科技发展中的人力成本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世界科技狂飙突进中,科技正把地球握在飞速进步的手中,科技也面临着自我加速和偏离正常轨道的危险。科技在推动世界前进,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文明和既定秩序,正在陷入一种既创造文明又毁灭文明的荒谬境地。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风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936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湖会议以“科学与社会福利”为主题,提出了建立世界范围的科学联盟,维护和平和学术自由,最有效地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倡议。1937 65438+2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委员会会议决定将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为其目标之一。该协会邀请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具有类似目标的科学组织不仅在促进科学事业的利益和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与学术自由方面进行合作,而且还积极敦促科学协会和剑桥大学设立专门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部门。这些团体的活动代表了这一时期科学家之间的最大共识。然而,随着科学知识的效用价值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财富方面潜力无限,但也正在被转化为越来越强调自利性和功利性。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的利益集团正试图抓住技术的发展,以抢占过多的垄断利润。技术成了资本的婢女,完全受制于资本的驱逐。
目前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方面,即在科技实践过程中,“道”与“技术”异化分离,“道”日益萎缩,“技术”在没有“道”保护的情况下加速膨胀,互补关系日益失衡。这种科技在人文关怀上是矮子,在技术上是巨人,与墨子倡导的科技相去甚远。前者的科技完全违背了科技发展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必将把人类社会引向自身发展目标的反面。
墨家学派简介
墨学是中国东周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被列为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与“名家”、“数学家”并列。
儒家代表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道家代表杨朱),必归莫(墨子)”,足见墨家在中国的辉煌。杨墨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所以杨墨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人们用孟子的一般思维方式来评价杨默是不公平的。[1]
墨家诞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是翟墨(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术团体,其领袖被称为“大亨”。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贯彻墨学,其俸禄也必须奉献给集团。墨家分为前后期: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和认识论,关注世俗战争;后期墨家对逻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思想主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之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俭)、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知鬼)、掌握自然规律(志)等等。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称儒墨为“天下英才而用之”。由于墨学独特的政治属性和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勾结政策,墨学不断受到压制,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墨学在中国逐渐消亡。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那一堆旧论文中再次挖掘出墨学,发现了它的进步。近年来,在一些新墨家的努力下,墨家学说中一些有益的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墨家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十点:
奉献博爱
完整的、无差别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反,将父兄之恩、子女之孝、尊老爱友、青春之情等对待亲人的方式延伸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论语》中有一句孔子的名言:礼之用,和为贵。
博爱也被用来建立和平,平息悲惨的斗争。儒家思想其实是支持这个目标的,其内容侧重于劝爱和禁恶。
父之恩,子之孝,兄之友,兄之爱,三纲五常,礼义宽恕等儒家理论支撑。原谅意味着禁止厌恶,礼貌意味着劝善戒恶。但是换个名词。方便儒家排外。
无害的
反对侵略战争,反对战争对战败者造成的伤害,反对生命和人才的损失,是无意义的破坏。对于胜利者来说,只是收获了几个城市和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和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墨子提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认为正义战争就是惩罚,但并不反对。
尚贤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云:道可为道,而不恒。一个名字可以被命名,但它不是一个不变的名字。毅力老了。指的是周朝原有的世袭制:《左传》十年春,齐师攻我。庄公要打仗了。国王要求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会策划这件事,你为什么要参与其中?”?"“当权者目光短浅,无法深入思考,”曹刿说。"
由于时局动荡,巫术文化衰落,许多世袭贵族腐朽无能,大诸侯对封建制度的敌意愈发强烈。人民也开始要求改变原来不平等的旧制度,废除医生和学者的特权。墨子出于人民,提出人民即使卑微也不要瘦。单薄,轻蔑,刻薄,谦恭。
尚同
孔子死后,儒学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
同样的道德字眼,同样的人的态度,一瞬间就变了。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而是从内容本身去得话,把口头批评的做法变成符合道德的个人权利。比如不劳而获,就是说努力的人治理别人。
因为有空隙可钻,有利可图,一人摇一摇胳膊,文人阶层就冲进来了。一人正,十人正,百人正,千人正。
墨子认为是诡辩造成了这种思想混乱。提出一个统一的办法,惩罚这类使用注意危险、谋取私利字眼的作家。
子曰:亦须名正言顺,名不正,字不通顺,书亦同,车亦同轨。
以天子口径为标准,统一思想和口径,防止礼崩乐坏,同时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天智
墨子认为工匠的建造总是需要一个单位尺度作为度量,能工巧匠完全可以描绘出来。遗憾的是,虽然他们不可能完全正确,但如果按照尺度行事,效果还是比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主观自由探索要好。
所以墨子提出按规矩办事,按章程运作。仁,内心也,是内心的感受;义和外在性是外在标准。
墨子认为“天”是威严的、高尚的、智慧的,它的天道之行是博大无私的、慷慨而不贤惠的,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所以要用天道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墨子认为天道是无差别博爱,Xi爱之,益之?与其兼而有之,亦食之。
今天,没有大小国家,只有天堂之城。人都是天庭的大臣。所以人们必须热爱一切。最后,第一层次的统一是爱整体,所有的战争和学术矛盾都被兼爱的实践所废除。
明贵
希望君主以鬼神之论提高警惕,滥杀无辜是不祥之兆。我不能因为一些愤怒而杀死我的臣民的生命。所以,他们和无神论者一样,不相信巫术和命运,却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
非自然/暴力死亡
否认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依靠力量的人可以活下去,没有失去力量的人不能活下去,这是很自然的。认为不存在所谓命运安排人的财富,生死的意志和偶然性,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是必然的,是合理的。
乐飞
摆脱等级礼乐的束缚,废除繁琐奢侈的编钟制造和演奏,是没有用的。古乐费时费钱,国内没有制作。大型音乐的废除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压缩开支
认为贵族铺张浪费,纵欲过度,导致老百姓偷盗。据观察,一切阴阳和谐,以劝贵族,省钱。
节日葬礼
在农村,大量的家庭财富浪费在周朝的丧事准备、晚宴、重葬上,对于贵族来说是小事,对于穷人来说却是倾家荡产,无法工作。废除古代遗留下来的丧葬习俗,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此外,还有逻辑等。墨子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力学、几何、代数、光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是同时代的哲学家都无法企及的。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称赞。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说:“墨子是先秦唯一管理科学的人。”历史学家杨向奎说“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古希腊。”
到了儒学后期,墨家思想被部分吸收转化,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被其他学说框定。比如荀子也反对宽恕恶人。互相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