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景宜通”居然靠一个人奋斗了七年。......
但谁能想到,方便了5500万人就医的“京医通”,基本上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而是靠一个人在苦苦支撑。......
4月18日,一则关于“北京医疗通信关停”的通知在网上走红。
北京医传在线系统的建设方和运营方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表示,由于投资方北京银行未履行出资义务,7年间独自承担了数亿元的运营资金,已经弹尽粮绝,只能选择停止。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意识到了“京医通”背后的曲折。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创业故事。
开发者叫马军,7年前,29岁的她拿下了北京京医通线上平台项目的开发运营,坚定地踩着“互联网+医疗”的口号。
但故事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
7年来,他们没有从用户那里拿到“一分钱”的服务提成,项目出资人也没有兑现运维费用。她不得不借钱预支费用,耗尽了父母和朋友的数亿元人民币。
现在,她进退两难。
一方面,资金链随时断裂,面临平台停止服务的风险;一方面消耗最后的家产,维持患者正常的挂号和缴费。
两边都是深渊。
01《北京医学传播》的成长之路
马军2015之前一直在做移动支付相关的工作。
当时恰逢“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就是在那个时候,马军开始寻找“互联网+”的机会。
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是马军创办的公司。
当时微信支付需要北京的医院提供支付场景。北京银行希望借助微信的普及将更多的医院接入京医通,而之前一直从事移动支付的马军则能够打通两者的需求,开发出基于微信入口的京医通线上平台。只不过是三方过招,马军成功拿到了这个项目。
“京医通”医疗卡是北京市卫生部门和北京银行联合发行的具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实名制IC医疗卡。它不同于各个医院的医疗卡,可以在所有医院使用。然而,当时只有两三家医院与精益通相连。
马军的任务是让“京医通”从线下走向线上。
2015年,北京银行、腾讯、北京颐和春天签署协议,“利用微信和微信支付,通过基于互联网加智慧京医通应用的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满足新常态下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踩着“互联网+”的口号,加上国家鼓励网上预约挂号,打击黄牛,“京医通”好评不断,一路飙升。
到2018年3月,京医联的医院数量已经达到28家,翻倍的患者数量也让合作方始料未及。
2020年的疫情助推了“京医通”用户的快速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已发卡2831万张,市级门诊预约率近90%。
如今,已有85%的用户通过在线京医通注册,累计用户数超过5500万。京医通也成为疫情期间北京居民和外省患者来京治疗的重要渠道。
钱从哪里来?
这些众所周知的数据并没有给马军和公司带来持续的商业价值。
最初北京银行给怡和支付了500万“过渡资金”,后来就没饭吃了。
马军首先分别向好友田甜财富资产管理公司和田玉娥投资控股(包括北京樊华新兴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捐赠了4500万元和6000万元。
启动资金用光后,我一边和北京银行协调项目资金,一边开始向家人朋友借钱。
马军的父母早年做生意,有一定的积蓄。“他们每个月给我1万,200万。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项目,因为东北人来北京看病也用北京的医疗服务。”
但是,在父母没钱借,出资人的钱又不到位的情况下,马军想到了融资。投资人给了她一击,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
原因有三:
一是项目产权不清晰。京医通在线平台必须归医院管理局所有,运维数据不能挪作他用。
二是购买服务和价格在合作条款中没有落实,属于先上车后买票,在合作费用的支付上也存在争议。
第三,没有延伸的商业模式。
作为民营企业,不可能免费向社会提供免费的午餐。从盈利模式来看,预约挂号等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或医院购买。
“114挂号平台”还承担部分挂号服务,年挂号量约700万次,按每3元补贴21万。
京医通每年挂号约3500万次,已为654.38+9500万人提供挂号服务,为5亿人提供综合医疗服务。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得到这笔补贴。
那为什么七年了谁来买单的问题还没解决?
有些人认为:
第一,马俊家庭条件比较好,大家都觉得是个好项目,今天就贴出来。
第二,缺乏沟通经验和智慧,认为老老实实做产品和服务就够了,思维简单。
第三,用户数据不断攀升,忙于开发运营,直到今年年初才意识到可能会威胁到平台的正常服务。
其间,为了配合北京银行进行更顺利的投资,怡和需要寻求国有股东的身份。北京银行引入了中国青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旅产业)的投资,但最终因股权纠纷等多种原因未果。
而这一轮折腾,不仅没有让怡和春天获得变现流动资金的机会,还差点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北京银行要发放的M&A贷款和给予支持的想法也被推迟了。
这场股权之争告一段落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京医通”在线人数进一步飙升,怡和在春季资金更加紧张。
她表示,曾多次找到北京银行协调付款,对方回复需要对颐和春天的投资进行评估,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现实是马军担心自己撑不过两个月。
包括马军在内,怡和春天有三个合伙人,都是女性。他们分别出生于1982、1986和1988。他们都还没有孩子。“精神压力太大了,都耗在这件事上了。”马军的搭档说。
"这个团队已经两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4月18日,马俊抹着眼泪对媒体说,“我真的没钱贴了,得给父母留点养老。”
于是,她开始向北京卫健委、北京医管中心、北京银行求助,希望北京银行尽快落实流动资金。
你怎么想呢?
以上情况均为怡和投诉,北京银行未回应具体细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创业很难,需要关注产品和生存。
作为一个创业者,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好在她踩在风口上,做了这么大的工程,造福了北京几千万人。相比很多半途而废的创业项目,马军是那么的成功。
即将暂停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说“京医通”让他们挂号方便多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怡和度过春天的难关。这说明怡和春天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
可惜作为一个创业者,她想的不够周全,只把热情投入到做产品上,忽略了整个团队的生存。
二是涉及公众利益,不能阻止。
如果没钱,只能停止经营,可以理解,但是需要考虑社会影响。
既然是做社会服务产品,就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种做法,为了逼宫引起社会关注,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未免操之过急。
如果手术真的停了,北京几千万人怎么预约挂号?4月20日后挂了号的人的损失谁来承担?如果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谁来负责?医疗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冲动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不稳定,给社会添堵。
这并不是说马军等人没有责任感。相反,从他们七年的辛苦支持和经营来看,她是有责任感的,她应该用这种责任感去寻找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法治社会,解决纠纷的根本途径是依法办事。如果合同约定的投资人拒绝出资,当然是违约。但这7年来,除了“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之外,北京颐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有没有尝试过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没有穷尽法律手段的情况下,贸然宣布两天后暂停京医通,是否过于冲动?
对运营商来说确实很难,但是这个问题一定有它的历史原因,一定要双方共同解决。
第三,为女儿不顾一切的父母,令人敬佩。
“京医通”的部分运营费用是马军父母给的。
对于马军这七年的创业经历,她爸爸并没有抱怨亏了那么多钱。“第一,他觉得我养了这么多员工,创造了这么多就业岗位,是对社会的贡献;第二,作为用户,他体会到了医疗服务的便捷,也经常推荐给别人,觉得我们真的改善了号贩子的乱象,有社会价值。”
有哪些好父母愿意为女儿的事业付出自己的一切。
马俊家族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如此庞大的体系运作起来将是一个无底洞,会逐渐侵蚀他们的积蓄。
都是普通人,都需要吃饭才能生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促进双方纠纷的解决,保证北京的老百姓不为看病发愁,也保证这个公司和这些家庭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
04后记
4月18日晚,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已关注此事,进一步督促和引导双方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依法理性解决纠纷,让广大群众继续获得便捷的网络预约服务。
北京银行也表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继续与颐和春天沟通,加强各方协调,确保患者正常就医。
4月19日,北京颐和春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将以理性的态度就北京医讯网上系统的历史投入及未来运营费用进行协商,以促进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在双方协商期间,公司将保证北京医通在线系统的正常运行。
分享有知识性、趣味性、有温度的社会热点,欢迎关注“分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