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港详细数据收集
乍浦港,东方大港,最早由孙中山提出,位于杭州湾北岸,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上海西南杭州湾北岸,浙江省平湖县乍浦镇附近,上海吴淞至镇海约110海里。从1986到12,在乍浦炮台旧址的抛石堤周围修建了一座现代化海港。一期工程投资7300万元建设远洋码头和内河港区。一座长1150m的码头、一座长252m、宽28m的码头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可停靠2.5万吨级和1000吨级海轮,年吞吐量45.4万吨。同时,内河港区可停靠12百吨级内河船舶,年吞吐量51.5万吨。
中文名:乍浦港,别名:嘉兴港地址:浙北类型:外贸港口历史、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运输、临港工业、石化工业、机电工业、港口物流园、现状及未来发展、历史乍浦自古就有“海口镇”之称。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设乍浦镇使,处理海事。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设立乍浦僰人司,原为乍浦博斯司,后为税司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海禁解除后,乍浦被列为东南沿海十五口之一,设有“关”,人口四五万,被誉为“东南雄镇”。鸦片战争时期,嘉兴港(乍浦港)满目疮痍,几乎成了一片废墟。随着上海港的崛起,嘉兴港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仍有50-300吨级的船只靠泊在原来的码头上。1917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在乍浦地区开辟“东方口岸”。由于社会、经济和历史的原因,孙中山先生的宏伟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嘉兴港这颗被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明珠,在上世纪70年代建港的历史时期被重新发现。1975年,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2个2.5万吨级泊位在乍浦建成,掀开了新中国嘉兴港港口建设史上新的一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港口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嘉兴港一期工程于1987 65438+2月10开工,建设外海万吨级和千吨级普货泊位12个,内河100吨级泊位12个,于1992年7月4日通过竣工验收。1994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扩建工程(5万吨级原油泊位)竣工。1995嘉兴电厂煤码头(3.5万吨级煤炭泊位、1000吨级综合泊位)建成试运营;1997秦山核电合营公司重件码头(3000吨级泊位1个)建成投产;1999浙江海盐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液化气码头(1500吨级泊位)建成投产。“九五”期间,嘉兴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嘉兴港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嘉兴港于1993年3月获准开办国船外贸运输业务,同年2月12年轮到外贸国船到港;19 1994年5月获准临时靠泊外国船舶,同年8月外国船舶到港。国务院同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嘉兴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北岸,东海之滨,上海浦东新区东侧。是嘉兴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先行区,是浙北杭嘉湖地区出海口和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嘉兴港区地理条件优越。距离上海、杭州、苏州、宁波(74海里)约100公里。沪杭高速、乍嘉苏高速、杭沪01省道、乍嘉苏水道,特别是在建的杭州湾大桥、沪杭复线铁路、在建的城市轻轨,使嘉兴港区成为长三角上海、江苏、杭州、宁波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乍浦港气象自然条件: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6摄氏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4摄氏度,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0.6摄氏度,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8.5摄氏度,冷月(1月)平均气温3.3摄氏度。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 203.6 mm,年最大降水量879.9 mm,年平均降雨天数140天,年≥ 25mm降雨天数1 2天。历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6天。降水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8天。风况:夏季盛行东南风,常遭台风袭击;冬季盛行西北风,易受西伯利亚寒潮侵袭。正常风向为SE和ESE,强风向为SE。年平均风速为3.3m/s (1982)。7月至9月为台风季节,台风影响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天,最多三天。雾情:春季雾日多集中在3-4月,冬季10 ~ 12。春季平流雾,冬季辐射雾。历年平均雾日数为40.3天,雾多在上午10后消散。水文: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历年最高* * *位6.75米,历年最低潮位-1.78米;历年平均潮位为2.18m;平均* * *位4.40m,平均底潮位-0.29m;平均潮差4.69米,最大潮差7.52米,最小潮差1.06米。设计* *位置为5.10m (10% * *累积百分比潮位),设计底潮位为-0.80m(累积百分比90%底潮位);检查* * *位置6.65m(50年一遇),检查枯水水位-1.8050m(50年一遇)。基面是吴淞零。潮流强劲,流向往复。最大垂直平均流速:高潮1.1.5m/s,低潮1.21m/s;测点最大流速:高潮1.33m/s,低潮1.51m/s..波浪主要出现在5月至8月,尤其是8月。恒定波向为SE、e,强波向为SE、e、ESE。地质:乍浦海底土层上部主要由淤泥质粘土、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粘土质粉土、粘土和砂质亚粘土组成。下部第四硬层(-35.5 ~-37.3m)工程地址好,承载力高,可与第五硬层(-39 ~-45m)结合作为栈桥基础持力层。第六硬层(-44 ~-49米)工程地质条件好,厚度大,承载力高,可作为码头平台基础持力层。交通水运:内河水路纵横交错,水路通过乍嘉苏水路与京杭运河、长湖沈线、沈航线、六平沈线等主航道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内河航运网络。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海路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港口相连。铁路运输:铁路有沪杭、宣杭铁路和在建的沈家湖铁路,从港口后方穿过。杭甬、浙赣、沪杭、宣杭线在杭州交汇,形成杭州铁路主枢纽站,港口距铁路货运站仅8公里。公路交通:公路通过乍嘉苏高速、乍旺高速、东西高速和在建的杭州湾大桥与沪杭甬、杭嘉宁高速、104、320、318国道和在建的沈家湖高速相连,形成了从杭州、嘉兴、湖州市区向省内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航空交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有35条航线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临港产业石化产业2008年5月,乍浦临港化工园区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组对“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申报的现场验收。7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授牌,这是中国领先的化工新材料园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位于浙江省乍浦经济开发区,是开发区的主要功能区块之一。园区重点发展以工程塑料、有机硅、新型阻燃剂、聚氨酯和水处理剂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英荷壳牌、日本帝人、以色列化工、德山化工、韩国晓星、新加坡美福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有25家大型化工企业,吸引外资超过654380亿美元。化工新材料产业成为港区第一支柱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2007年,化工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其中,聚碳酸酯产量654.38+0.03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气相法白炭黑产能5000吨,占全国的20%,二期扩建后将达到40%左右;有机硅混合单体产能6万吨,居全国第三;新型阻燃剂产能5.5万吨,居全国首位;此外,还有1000吨PTSI(对甲苯磺酰异氰酸酯),约占国际总量的50%;增塑剂产量为654.38+0.5万吨,约占全国的654.38+0.5%。随着帝人三期、德山二期、和盛二期、韩国晓星、以色列化工项目的投产,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无论是产能、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自主创新能力,都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基地。从1到2008年1,港区化工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74.4亿元,同比增长57.8%,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同比增长48.6%。预计3-5年化工新材料产值将超过300亿元。机电产业机电工业园东临嘉兴出口加工区,南临沪杭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光学机械、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与出口加工区形成产业配套和相互支撑。依托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港口条件,港口物流园区嘉兴港区重点发展以保税仓储、多式联运、国际转口、配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成为环杭州湾连接上海的重要物流节点。目前已有中国远洋、日本运通、金桥物流入驻。目前,浙江史航乍浦港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乍浦港有限公司分别是嘉兴港乍浦港区一期和二期码头的经营主体。现在他们拥有三个码头六个公用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五个),总长932米,前沿水深-12米,最大靠泊能力3万吨,年吞吐量300万吨。内河百吨级泊位12个,后方陆域面积160公顷,堆场和仓库30万平方米,桥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场桥等大型设备11台。经营范围包括集装箱、杂货、散货和液体化工产品的装卸、仓储、堆存和运输。2004年,嘉兴港一、二期公用码头完成货物吞吐量3654.38万吨,装卸集装箱6543.80万标准箱。未来发展对于港区未来的发展纲要,管委会用“一大目标、两大产业、三大园区”来构建大目标:打造长三角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环杭州湾临港产业集群新高地、杭州北岸出口加工区基地、辐射浙北苏南的物流中心。两大产业。临港产业:重点培育工程塑料、有机硅、特种纤维、聚氨酯等化工新材料、金属制品、造纸、造船等;出口加工贸易行业:包括电子、机电、精密仪器、汽车零部件等。三大园区:化工新材料集聚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区、现代港口物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