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保障性租赁房建设,释放内需活力,促进共同富裕

8月23日,商务部部长王表示,将始终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者超过4亿,具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中国正在构建以扩大内需为基础的新型发展模式。虽然中国有654.38+0.4亿人口,但即使排除疫情因素,近年来的消费增速也在逐渐放缓。这种现象可能是居民购买力下降造成的。购买力下降首先体现在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然后消费不振会逐步传导到生产、流通、销售等部门,中低收入者的就业和收入会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消费。虽然目前国内没有明显的收缩迹象,但是有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房地产。用一个城市的房价中值除以家庭年收入中值,就可以算出当地的家庭住房承受能力。按照国际上的通用说法,房价收入比在3到6倍之间。如果考虑住房贷款,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该在30%以内。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组2016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房价收入比是33.2倍,上海是31.9倍,深圳是33.5倍。二线城市杭州、青岛、南京也分别高达15.7倍、13.2倍、18.3倍。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测算,2020年全国100个城市平均房价收入比是13.2。

2020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将高达72.5%,主要是房贷,中国的房贷利率在国际上也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房地产高度挤压了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房价畸高是经济高增长和套利投机的产物。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住宅部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高房价对消费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增加家庭债务负担,还会大大推高消费价格。中国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市,高房价也会推高商业地产的租金,增加商业成本,使物价超过当地收入水平的合理消费水平。经常有人抱怨“三线城市,四线工资,二线消费”,可见收入与物价的非正常关系。

根据瑞士银行的研究报告,上海和北京的咖啡价格高于纽约和日内瓦等发达城市。人们还发现,中国许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商铺租金成本高,而西方的劳动力贵,这说明现在的分配倾向于资本收入而不是劳动收入。比如一线城市西瓜的市场价格是产地批发价的10倍,但是生产者和销售人员的收入较低。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时,就业和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房贷还款和日常消费属于刚性支出,会导致很多人开始节衣缩食,降低消费。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支出远远超过30%,年轻一代几乎不可能靠自己的收入购买住房。我国目前的收入分类将月收入654.38+10万元以上列为最高收入群体,没有充分考虑一二线城市的生活和消费成本。

扩大内需的最大障碍是过高的住房支出和房租推高消费价格,这将削弱中等收入群体的购买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提高收入增长率,同时控制房价和物价。但目前来看,增加收入需要提高经济效率,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另一种方法是降低土地租金及其在居民支出中的比例,但这也涉及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问题。

中国正在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关键是提高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目前这个循环受到房地产因素的阻碍。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租赁住房,以解决年轻人住房困难和住房成本高的问题,这可以有效缓解房价对年轻一代住房支出的压力,并探索切断房地产和阻碍国内循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