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的东非石油
东非的新能源开发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格局带来新的影响,促进该地区能源产业的起步和发展,进而促进该地区的整体经济。首先,能源的新发展将彻底扭转东非能源短缺的局面,使该地区国家的财政享受到能源收入红利。长期以来,该地区国家的能源消耗大多依赖进口,这已成为各国政府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之一。以肯尼亚为例。2010年,全国石油进口额达27亿美元,占进口产品总额的22%。在实现能源自给甚至出口后,这一地区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将得到根本改变,并为其政府调整公共财政支出带来更充足的空间。
其次,东非能源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未来几十年,将吸引大量国内外资本投资,带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坦桑尼亚,政府提出了尽快成为世界天然气出口大国的目标,希望改变经济结构,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向工业化的根本转变。
在乌干达,新油田的发现坚定了政府在西部霍伊马地区修建炼油厂的决心。目前,乌干达政府已决定投资6543.8+0.3亿美元新建一座炼油厂,直接加工该地区开采的原油。乌干达政府认为,在产油区建设炼油厂,不仅可以节省管道运输成本,有助于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覆盖周边国家的市场,从而带来更多利益。这个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以南,北经希尔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以北,然后分为两个分支:
东支裂谷带:它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穿过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进入红海,再从红海向西北延伸至约旦河谷,全长近6000公里。这里的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谷底多为平地。裂谷两边都是陡峭的悬崖,谷底和悬崖顶的高度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系列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相对较小,全长1700多公里。东非大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有许多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和尼拉贡戈,谷底约有30个串珠状湖泊。这些湖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km,东西宽40km至80km,是世界上最长的湖泊,平均水深1130m,是仅次于北亚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的湖泊。654.38+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形成了这个巨大的沉降带。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也就是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和强烈流动的地带。在上升流的作用下,东非的地壳上升形成高原,两侧相反方向的上升流分散,使地壳的脆弱部分开裂凹陷,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 cm ~ 4 cm,至今仍在持续,裂谷带还在向两侧扩展。因为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区,火山和地震比较多。
东非大裂谷是贯穿东非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陷带,被誉为地球的伤疤。据说,由于大约3000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的地层发生了断裂。地质学家预测,未来非洲大陆将沿着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据地质学家调查研究,约3000万年前,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大陆与阿拉伯古陆块漂移分离,形成了裂谷。当时这个地区的地壳处于大运动时期,整个地区都在隆起,地壳下的地幔物质上升并发生了分叉,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下,地壳断裂,形成了裂谷。由于不断的隆升运动,地壳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涌出,逐渐形成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变成了无数的山峰,断层的沉降区变成了东非大裂谷的谷底。
根据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分析,得出东非大裂谷存在多座活火山,隆起现象仍在向两翼扩展。虽然速度非常缓慢,在过去的200万年中平均每年扩张速度只有2到4厘米,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最终会将其东部陆地与非洲大陆分离,从而创造出新的海洋和众多的岛屿。东非大裂谷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在东非大裂谷东支西侧的坦桑尼亚北部奥杜韦谷发现了一个史前头骨化石。据测定分析,存在年代为200万年前,这块头骨化石被命名为“东非战士”。1972年,在裂谷北部的图尔卡纳湖岸边发掘出一个生存年龄为290万年的头骨。它的牺牲与现代人非常相似,被认为是完成了从猿到人转变的典型“能人”。1975年,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处的裂谷中,发现了350万年前的能人遗骸,在硬化的火山灰层中发现了22米长的能人足迹。这说明早在35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就有可以直立行走的人,属于人类最早的成员。
东非大裂谷的这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了曾经被西方殖民者描述为野蛮、贫穷、落后的非洲,其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一片拥有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像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山谷中。中间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栖息地,也是肯尼亚重要的旅游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纳瓦沙湖是裂谷最高的湖泊,海拔1.900米。南部的马加迪湖出产天然碱,天然碱是肯尼亚重要的矿产资源。北部的图尔卡纳湖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现了26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东非大裂谷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牲畜池塘,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个,如阿贝湖、萨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维多利亚湖(位于东西裂谷带之间的高原上)、焦加湖等。前者是非洲最大的湖,湖水很浅。马拉维湖(最大宽度的7倍,深706米,是世界第四深的湖)和坦噶尼喀湖(最大宽度的10.3倍,深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的湖)。这些湖泊呈长条形铺展开来,沿着裂谷的宫殿串珠,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碧蓝、辽阔、千变万化,不仅是旅游景点,而且水资源丰富,湖边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狸、火烈鸟和秃鹫都栖息在这里。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已经把这些地方变成了野生动物园或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首府纳库鲁郊区的纳库鲁湖,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有400多种鸟类,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在众多的鸟类中,有一种鸟叫弗莱明哥,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鸟。正常情况下,湖区聚集的火烈鸟超过5万只,最多时达到1.5万只。当成千上万的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栖息时,从远处看,有一种玫瑰色的光辉,非常美丽。
在看到东非大裂谷之前,很多人想象它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层流,里面长着长长的杂草,嶙峋的岩石,无人涉足。事实上,当你来到东非大裂谷,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龚勉的山峰,山坡上覆盖着盛开着紫色和淡黄色花朵的仙彬彬和仙人球。附近,草原辽阔,绿色的灌木丛散落其中,野草苍翠,鲜花绽开,草原深处的几个湖泊波光粼粼,漂浮在山川之间。裂谷底部,平坦坦荡,草丰林茂,生机勃勃。东非大裂谷是肯尼亚的主要农业区,因为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东非大裂谷湖区,河流从周边高地流入湖中,雨量充沛,河网密布,马拉维南部的马隆布湖(Marombe Lake)。北距马拉维湖南口仅19公里。长29公里,宽14.5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m。位于东非大裂谷的南段,席勒河贯穿其中。原本是马拉维湖的一部分,被下降的水面隔开。水产品丰富,渔业发达。有利于航海的非洲起源说是目前的主流学说。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大量早期原始人化石,尤其是“露西”的骨骼化石,显示了人类和类人猿两者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东非大裂谷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在肯尼亚,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国家一分为二,正好穿过赤道横穿全国。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的两边,是断崖断壁,山峦起伏,就像两座高耸的城墙。首都内罗毕位于东非大裂谷南端的东“墙”之上。爬上悬崖,环顾四周,只见裂谷底部的松柏幽深,深不可测。死火山就像扔进峡谷的弹丸,湖泊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东非大裂谷一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