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农业科学建设

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农业科学建设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

曾经有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今天,我们用事实回应了这个问题。中国不仅基本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在农业和林业方面也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质疑声不攻自破。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农林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推介会上强调,回答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发展作贡献等问题,是高等农林教育一线的初心和责任。教育部和地方高校要加快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新农科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唱“三部曲”。“安吉知识”提出了新农业建设的新理念,随后的“北大仓行动”进一步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当年年底,“北京指南”是启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的新项目,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田间耕作”。

——开展务农和读书教育。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等学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提升他们在“希望的田野”的创业能力。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巨变,农业也在发生变化。从全球人口和粮食供给带来的挑战,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农科建设正当其时。”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说。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新农业建设启动以来,改革的东风滋润了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甚至沙漠土地。全国各高校积极探索建设路径,进一步深化对新时期农林教育规律的认识,以最大的决心肩负起重要使命。

在首都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率先打造首个“大国·三农”网络公开课,将农耕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在三江平原,黑龙江出台《关于涉农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实施意见》,以涉农专业优化支持区域农业发展。

在九曲通衢,华中农业大学首创智慧农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农、工、农、文交叉融合。

在西北荒漠,兰州大学建立了草地合理利用与改良技术体系,治理退化草地2722万公顷。

兴农报国,时不我待。西北A&F大学校长坚定地说:“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我们将牢记使命,以德育为根本,以强农为己任,努力开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新范式。”

以“国之大”之心推进高质量的新农科建设

新农科建设效果如何?未来,全面振兴乡村,新农业建设需要突破哪些重点?

与会专家表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在加强农业高校农科教育、优化农业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创新农业人才培养路径、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和农民一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要深刻认识加强农林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时刻牢记‘大国担当’,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新农科建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农科学生教育;第二,搞好农林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做好学科交叉融合工作;第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第五,搞好农林教协同教育。

出席本次推介会的嘉宾除了高等农林教育一线的干部、师生,还包括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一位农业大学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农科建设绝不是教育系统的事。”比如,要提高农林专业学生的质量,就要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实行‘随编入学、随岗毕业、县管乡用、免学费’的改革,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