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下半场:在城投“紧平衡”中寻求新机遇

7月,城投结束上半年工作。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控增量、换存量”是上半年城投工作的主题。此外,监管环境趋于“紧平衡”,区域间城投分化趋势仍在延续。如何挖掘新的机遇,成为城投下半年发展的关键。

Wind显示,2022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审核依然严格,整体融资环境依然偏紧。城投债共发行2.64万亿元,同比下降7%,净融资9379亿元,同比下降21%。资金面方面,市场流动性保持相对合理充裕,投资者仍青睐城投债。城投债融资成本普遍下降,二级交易利差也有所收窄。

中证鹏远城投评级部高级分析师范俊根认为,去年以来,城投公司融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规范城投公司融资,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然城投债供给端受审批政策影响较大,但城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下半年城投公司的合理融资需求总体是有保障的,但不增加隐性债务是红线。

在“紧平衡”的大背景下,城投公司如何在新环境下与新机遇角力?东方金诚公用事业一部副总经理高露建议,一些资质较弱的城投公司可以考虑债券置换重组、资产优化整合、市场化转型的思路,守住不增不减的底线,增强偿债能力。

控制增量,改变存量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6-5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4.62万亿元,同比下降8.9%,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预算收入约2.05万亿元,同比下降27.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6万亿元,同比下降28.7%。范俊根认为,地方财政压力也有所加大,城投公司得到地方政府支持或受到一定影响。

高露认为,从城投融资环境来看,2022年上半年城投公司融资环境呈现两个阶段。一季度由于交易所及交易商协会2021对城投公司按照“红、橙、黄、绿”和“一、二、三、四类企业”进行分类,交易所限制了弱资质城投公司的过度融资。与此同时,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和保险机构进一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指导意见》,限制对承担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城投公司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等一系列城投融资监管政策的出台,城投公司融资持续收紧,尤其是低级别实体企业,收紧品种以私募债为主。

中证鹏远成投资评级部高级分析师高爽认为,随着多项隐性债务化解措施的持续推进,地方隐性债务风险逐步释放,风险总体可控。今年,财政部通报了多起虚假隐性债务和新增隐性债务案件,为地方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效化解隐性债务敲响了警钟。在债务转换方式上,自2021以来,以“偿还存量债务”为目的发行再融资债券的省份不断增加,隐性债务化解试点范围也在扩大。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了全球无隐性债务试点,稳步推进隐性债务清理工作。中央还提出要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遏制增量、开门红、化解存量、强化问责、平台转型等,这也为后续化解隐性债务工作提供了进一步指引。

在不少受访者看来,今年上半年,“控增量、换存量”仍是城投的重点。对此,城投应该如何把握融资机会?范俊根建议,今年上半年地方发债进度推进,新增专项发债规模占全年新增专项发债限额的93.3%,其中新增专项发债部分由城投公司承担。对于城投而言,获得专项债资金可以减轻公司项目建设支出压力,未来仍应积极争取专项债额度。

对于是否会出现系统性风险,高路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隐性债务管控和城投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城投行业信用风险和再融资分化加剧,尤其是对于区域财力薄弱、债务负担沉重、过往债务履约历史不佳的城投企业。但与前两年相比,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城投债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且考虑到政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决心,今年城投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仍然很低。

下半场怎么摔跤?

有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城投债融资将是“总量压缩、结构优化”的思路。

从融资角度来看,高露认为2022年上半年总体政策基调是推进基建,通过基建提前应对供需收缩,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考虑到上半年部分基建融资已经透支,隐性债务问责机制依然严格,预计下半年AA级弱资质主体融资难度依然很大。“AA级城投想要生存。一是需要转化为债务,提高融资能力;二是需要转型,提高盈利能力和套现能力。从转型的角度来看,一是所承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以收益自我平衡的项目为主,减少纯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二是以传统城投业务为基础,通过已建成资产的运营,从建设开发向运营业务转型;三是依托区域内的国有资产和资源,盘活国有资产,开展获得稳定现金流的(准)公益性和(准)经营性经营;四是涉足资本轻或资金周转快的市场化业务,既避免了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又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在业务方面,范俊根认为,近年来对城投公司的监管日益严格,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加快剥离城投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促进城投公司债务机制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转型。江苏、浙江、山东、吉林等省份也纷纷发文回应。

范俊根举例说,目前城投公司的转型还是以业务转型为主。“实质性”转型对区域资源禀赋要求较高,转型成功的城投公司并不多。目前城投转型的方向是城市公共产品服务商,如上海城投集团、南京城建等。综合性园区服务运营商,如苏州工业园区、张江集团等;区域性房地产开发商,如上海陆家嘴集团和苏。

范俊根建议,城投公司转型的重点首先要明确城投公司的地位,比如整合区域内的城投公司,集中“政府支持”;其次,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寻求政府优质资产、资源和业务的支持,促进资产的有效整合;同时,积极规划公司业务发展布局,提高自身业务造血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组织管控能力。但从转型成功的案例来看,城投转型对区域经济、融资环境、资源禀赋的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