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鑫的创业之路

1991初秋,19岁的刘金鑫遭遇高考失利的不幸,踏上了开往昆的大巴。如今,38岁的刘金鑫已经成为安龙县返乡农民工的“名人”。

2002年初,家住南宁的刘金鑫远房亲戚回到排荣村老家,找人在广西靖西县搞一个开荒工程。刘金鑫和家乡的50多位村民来到京西,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靖西是广西蚕桑产业大县。满山遍野充满绿色的桑树,孕育着养蚕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养蚕人把亮晶晶的蚕茧挑到缫丝厂,换成五颜六色的钞票。

刘金鑫的家乡排荣村和安龙县的大部分村庄一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被环保人士称为“全球癌症”,到处生长着野生桑苗。在京西工作的刘金鑫直观地感觉到,家乡的蚕桑产业有很大的“钱”可以开发。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跑去蚕场和缫丝厂。没过多久,刘金鑫就和当地的一些养蚕农民以及一家缫丝厂的几名技术人员成了熟人。2003年底,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完成后,刘金鑫转战到云南陆良等县的蚕桑基地,自费学习桑树种植、蚕桑技术和管理知识。

刘金鑫回到了排荣村的老家,正好赶上镇上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就在村民们担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难以兑现的时候,刘金鑫到村里的农户家做思想动员工作,与他们达成协议,由刘金鑫本人转包坡度25度以上的农田和坡地,并承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无法兑现时,由他本人承担。刘金鑫签了合同,承包了240亩坡地,准备种桑苗。

幸运的是,2004年是植树季节的四月初。浙江的两个商人,把80万株桑苗运到安龙县新桥镇去卖,结果几天没卖出1株,再运到兴隆镇去卖。商户们找到兴隆镇党委书记杨楠发,寻求帮助。杨楠发还找到了刘金鑫,他正准备联系广西靖西县的桑苗基地购买桑苗。商人以每株5美分的价格向刘金鑫出售了80万株植物。

在刘金鑫承包的240亩坡地上种植了80万株桑苗后,他马不停蹄地与广西新桑林蚕业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精心采购了5粒蚕种(每粒15g,约2.5万粒)。)试养,没想到养了第一批蚕才25天就卖了205斤茧,收入3200元。尝到甜头的刘金鑫分别在第二批和第三批饲养了20个蚕种。当年他卖了1846斤蚕茧,赚了29536元。

从2005年开始,刘金鑫继续与广西新桑林蚕业有限公司合作,同时与云南陆良蚕业有限公司、贵州省蚕业研究所合作,在安龙县工商局注册了“安龙昂瑞蚕业有限公司”。他在自己种桑养蚕的同时,还发动村民参与种桑养蚕。刘金鑫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公司负责联系桑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提供蚕种,农户分散种桑、养蚕种。蚕茧上市,公司会派人以略高于当地市场价的合同价格收购,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由于安龙拥有适宜桑树生长的海拔、气候、土壤等资源,栽后三年桑苗即可进入盛产期。蚕桑产业在国际和国内丝绸市场上有着需求量大、价格优的有利机遇。桑园每亩蚕桑产值在4000元至5000元之间,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好产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刘金鑫经营的公司现已建成1蚕种基地、6个蚕种繁育基地、1丝绸服装厂,桑园种植面积达到1120亩。公司生产的蚕丝被已注册“阿桂”商标,在安龙县2009年“米国侗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并于今年参加了2009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博览会和2009年贵阳“米国侗酒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安龙昂瑞蚕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被黔西南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称号。

今年,刘金鑫经营的公司销售蚕种2万多粒、干茧20多吨、蚕丝被800床,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同时带动新安、兴隆、坡脚6个蚕桑基地80户蚕农增收30多万元。

面对这一成功,刘金鑫并不满足。目前,他正努力将公司生产的丝绸床上用品等产品推向沿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沃尔玛超市,开拓沿海市场,用利润反哺蚕桑基地建设,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他也希望得到多方支持,帮助安龙的乡亲们在蚕桑产业上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