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对公司估值的常用方法

这学期上了两门课,企业财务管理和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对PE/VC投资常用的估值方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知乎和36kr也有很多内容翔实的回答。就像期末一样,写在博客里作为知识总结,肯定有遗漏,等知识储备更充分后再进行修补。

企业估值可以分为两类,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

即“比较法”是对公司进行“粗略”估值的一种快速简单的方法。我们在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公司中寻找比较对象。这些特征包括风险、增长率、资本结构、现金流和时间节点等。

有两种主要方法:

可比公司分析(简称“贸易公司”)。

先例交易分析(简称“交易公司”)

前者以二级市场上市公司为参照,后者以M&A过往案例为坐标。

在选择标杆企业时,我们通常注重比较以下数据: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公司之间的一些倍数关系,进而计算出公司的大概价值。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两家公司的指标非常相似,但其中一家的杠杆很高,此时需要调整市盈率。同时,上市公司在与私人公司进行比较时,应考虑资本的流动性。因为私企的股权流动性差,需要降低估值。

但是比较法有几个重要的方面:

1)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特别是当公司准备出售给他人时,还要考虑其未来的供销风险,收购后是否会失去大客户。这里需要更详细的尽职调查和实地考察。私企往往有家族企业或者地方巨头,要仔细考察。

2)人才结构和薪酬福利的对比需要考虑。内部管理、技术能力、产品创新或者营销都会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

3)关于民营企业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创始人对企业的影响。如果是在收购案中,创始人的离职与公司员工的状态密切相关。

因此,基于财务数据的比较法很难适用于初创企业的估值,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初创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不多,但增长迅速。这些初创企业用一些财务数据来估值是没有意义的。以移动互联网行业为例,或许用户注册量和活跃度才是更重要的指标。用行业相关倍数对初创企业进行估值,可能比用财务数据更实际。

这里有一个市盈率法的例子:

绝对估值比较复杂,因为需要建立模型,预测的细节很多。

有两种主要方法:

贴现现金流分析(DCF)。

杠杆收购分析(“杠杆收购”)

(1)现金流量贴现

DCF是对估价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其优点是受市场影响小。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现值:

其中r = WACC

其中,re:

然而,净现值法并不完美。例如:

1)很难找到同类公司的β。

2)谈到初创公司的估值,也很难用净现值法,因为这些公司历史不长,盈利前景不确定。前几年往往是负现金流,正现金流遥遥无期。因此,大部分公司价值保持在最终价值,对可持续增长率和折现率特别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