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创新100│陈用光影照亮社区三年改变孩子们的惊喜。
红色纸雕的纸箱堆成墙壁,位于台北万年公园,箱子发出暖黄色的光。走近其中一个纸箱,我看到箱子里装着一只大青蛙、一个道士和一座小山。透过一张半透明的纸,这三个人物通过盒子里的光源被映在半透明的纸上。三个角色通过转盘不断重叠,讲述着万隆的布佛山的故事。
万福小学学生讲解自己的故事盒。陈提供
这些被称为“故事盒子”的作品,是万福国小学美术和美术老师陈设计的创客课程。起初,通过文理结合,故事箱成为学生讲故事的载体。后来更多的融入到社会科的教学中,让学生与所生活的校园有了更深的联系。
陈打开手电筒后,随转盘依次出现的塑料布相互重叠,画面明暗不一。学生们纷纷惊呼,“老师,这是怎么做到的?」
“故事盒子”的创意来自于被称为“牛先生”的清大教授徐素珠分享的一部电影。在影片中,旧金山一家电力公司使用一种机制,使光线投射在一个物体上,从而产生光影变化。陈看完影片后,决定设计一个拆解元素、重新组合的创作,让学生体验“动的作品”,以这样的思路呈现最终的效果。
“光影可以不断变化,学生思考的机会更多。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就不一样了。陈与理科老师合作,将三年级理科课上所学的光影概念融入到艺术与美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尝试放置塑料片的方式和光源的位置,了解光影的变化。
陈目前是该校“蒸汽制作课程”的负责人,四年前进入万福小学后就开始推广创客教育。得益于学校发展良好的教师群体,不同学科的教师善于以专题的方式合作。所以和自然老师商量后确定了原来故事盒里的塑料布,确定了后续纸箱、托盘等的尺寸。
故事盒的类型不断更新。陈拿出了2018第一代全木质底座。目前第四代换成纸板,使用更稳定的工业电机。灯体组合也从最开始的45个扩大到2019年台北灯会的630个,在老城北门的街道上绵延。
故事内容除了硬件的提升,还将社会学科融入教材,让学生走进熟悉的社区,用口述史访谈寻找社区故事。除了看望社区里的长辈,我们还让家里的长辈分享他们在社区生活的回忆。“学生来自这个社区,他们所学的应该与社区资源相联系,”陈说。“我们要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美,更是传递故事,让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学校老师曾在校史室发现一份寄给“万灵之神”的公文。当老师们在思考这个官方文件的意义时,学生们带回了一个关于一个家庭和万灵之神的故事。1988年,学校为了建万福小学,给校园里的神仙们发了公文,希望把他们迁到别的地方去。与此同时,学生的祖父收到了一个来自神灵的梦,说他不想搬到寺庙去。当时爷爷把神像搬到了他家。
这些与地球有关的故事,成为故事灯里旋转的章节。2018年,万福国小加入台北市教育局「科技融入社区」计划,举办社区文化节「点亮!万盛庄”,同学们将在自己的故事箱前,为来宾讲解自己搜集的社区故事。
之后,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陈开办了一个社区工作室,邀请社区里的人制作剪纸。以台北灯会为例,全校师生共准备了630盏故事灯,一半是师生创作的旋转光影故事灯,讲述万盛村的故事,另一半是社区的家长奶奶们创作的剪纸故事灯。
2019台北灯会,万福国小展出跨学科合作的故事墙,让人驻足。陈提供
对陈来说,从创客课程走向社群连接,是一个打开学生感知的过程。“故事盒计划做三年。对于孩子来说,这三年其实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为学生的学习之旅创造一个强大的旅程。即使学生毕业了,当他们看到社区文化节继续举办,陈希望学生们更多地感受他们的环境,为社区做贡献。
陈四年前加入万福小学,在学校教师社区的热烈氛围中开始了他的创客课程推广之旅。他回忆自己这几年的努力,只是为了改变孩子的惊喜。陈向宇摄
2019台北灯会,学生在故事灯里看故事。陈提供
即使举办了社区文化节,陈认为课程的重点不是社区建设。“当他们走过社区时,他们可能会看到他们的前辈和姐妹的作品。在那一刻,他们的生活和环境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会开始考虑我是否也能做出一些有趣的东西。」
哪怕是一瞥也能改变。努力三年,为的就是换来孩子们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