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五百里滇池奔流至目》?

《五百里滇池映入眼帘》出自清代孙醉先生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全文如下:

1,《昆明大观楼长联》全文

第一部:五百里滇池,奔流至眼底。我对广阔无垠的太空感到高兴!东方看神,西方看灵,北方看络,南方看丧。当你是押韵高手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赢?趁着蟹岛蜗牛状态,在风和雾中梳理包裹太阳穴;就更漂亮了,点缀了一些玉丹。夏沫不负周围香米清沙,九月芙蓉三月柳;

底线:千年往事,记在心头。谁是英雄?我想学中国船,唐标铁柱,宋朝玉斧,元朝皮包。韦烈功不可没,移山倒海。画一座珠帘楼,卷不及暮雨;然后我把残骸打碎,全部交给了苍白的烟雾。只赢了几分钟,半条河钓鱼,两排秋雁,一枕清霜。

2.全文翻译:

(1)第一部:五百里长的滇池在我眼前奔腾,掀开我的衣襟,推开我的皇冠。这无边的碧波是多么令人愉快啊!看:东边的金马山像一匹奔腾的马,西边的笔架山像一只凤凰在飞翔,北边的蛇山像一条蛇,南边的鹤山像一只鹤。

诗人!为什么不选择这美好的一天去爬高楼,看螃蟹般的小岛,蜗牛般的沙洲?雾霭中的绿树垂柳,摇曳如少女梳头;还有满天的水草,到处都是芦苇,绿色的鸟儿和一些灿烂的夏虹点缀其中。

好好享受吧!不要浪费滇池周围香喷喷的金黄稻谷,明媚阳光下的广阔沙滩,夏日里婀娜多姿的荷花,春天里的杨柳。

(2)底线:千年往事涌上心头,举杯望苍穹。现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都是谁?试想:汉武帝为了打通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昆明湖练水军;

唐中宗出兵收复洱海湖区,立铁柱记功;宋太祖挥手于夫,面向领土,把西南划到了界外;元世祖率军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这些伟大的成就,真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移山倒海!然而朝代的更替,就像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快,甚至窗帘还没来得及卷起来,就很快消失了;

就连济公的破碑也已落入夕阳的暮色中。最后只剩下几声稀稀落落的钟声,河中央一片昏黄的渔火,两排孤独的秋雁,一片冷霜。

3.全文注释

(1) 500里:《云南通志·地理》:“滇池为南方巨浸,周长五百余里。”

(2)艾:一种古代头巾。

(3)沈骏:指昆明东部的金马山。

(4)气举。

(5)灵异:指昆明西部的积笔山。

(6)蜿蜒:指昆明北部的蛇山。

(7)白三叶:指昆明西部的白鹤山。

(8)蟹岛螺洲:指滇池中类似螃蟹的小岛或沙洲。

(9)风雾寺:比喻摇曳的垂柳。

崔玉:一只绿松石色的鸟。

(11)丹霞:丹红夏云。

(12)九个夏天:夏天90天。

(13)芙蓉:荷花。

(14)韩熙楼川:据《史记·平淮本纪》记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川”练海军,开辟滇池至印度之路。

(15)唐彪铁柱:新唐吐蕃传。公元707年,吐蕃与耀州交界,“九征灭夷城,在滇池筑铁柱建功”。

(16)宋华玉斧:于夫是书房里的古董,用来做镇纸。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欲乘势取滇为礼。汤集安天宝帝祸起南诏,于夫画大渡河西,曰:‘此外,非吾也!’"

(17)元朝渡皮囊:元史列传,公元1252年,“忽必烈行军大理渡大渡河至金沙江,乘皮囊筏渡之。”

(18)断碑:历代帝王竖立的“功德”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断裂破碎。

(19)孙胡子,本名髯翁,名易安,本名“以娇咒老人”,“万华夷布衣”。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岁。孙醉一生劳苦,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话草》、《雍延堂诗话》等。

(20)大观楼:位于昆明西郊滇池岸边,现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最早建于明朝。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挂有孙醉的对联,为昆明著名学者卢树堂行书印刷,清咸丰七年(1857)被兵毁。

扩展数据:

昆明大观楼长脸的创作背景

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百姓贫困。诗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他一边写风景一边触景生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落的规律,这也是清朝灭亡的伏笔。

在当时,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有“犯罪”之嫌,必然会被当权者及其帮凶所容忍。由于头翁对联的流行,他们不敢公开取消这种著名的对联,所以有人用篡改文字的方法来模仿孙髯翁的格式。

大观楼有一幅很有气势的长联。第一部写滇池风光,犹如滇池游记;《云南史》第二部就像一篇读史随笔。全联180字,犹如一篇生动、多彩、深情的骈文,妙语如珠,朗朗上口。该联意象丰富,情感饱满,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

第一副对联突出了“赏”字,领略了难以言表的美景,描绘了一幅富有滇池特色的山水画。作者在上楼的时候,先写了眼前广阔无边的云南海,以及作者掀开衣襟,拨开头巾看海的喜悦。

环顾了一下大楼,我又回到了广阔的滇池,螃蟹和海螺形状的岛边点缀着像少女头发一样摇曳的柳树。一簇簇的水草和沙沙作响的芦苇,就像鸟儿色彩斑斓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朵和夏虹。

在这里,作者在描述了眼前的池中美景之后,再次感叹:不要浪费了美景——四周香米,波光粼粼,六月盛夏的荷花,三月春风的杨柳。作者通过写风景来抒发感情,轻松愉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看到眼前的美景后,作者立即回忆起云南日新月异的历史,发出无限感慨——历代英雄都已随着滚滚历史长河悄然流走:视英雄为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通西南要道,曾在长安挖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竖起铁柱,刻赞功德;

宋太祖居然招手于夫,划定新疆,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从甘肃到四川,占领云南,摧毁大理,征服吐蕃,成功切割中原。这一系列壮阔的场面,耗尽了英雄们移山倒海的心血。然而这一切,就像是在彩楼帘外徘徊的晨云,在珠帘卷起之前,消失在沙沙的黄昏雨声中。

大观楼的对联是一面诗、画、史的镜子,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落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就藏在对联的字里行间。正因为如此,对联在历史上被篡改更换过多次,但从未消失过。反而进一步强调了它在楹联史上的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昆明大观楼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