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吗?

2015是中国商业空间发展元年。今年,商业航天正式在中国破冰起航。

2065438+2005年9月,经财政部批准,航天科技集团成立四维上遥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按照计划,将于2016年底前首次发射,2022年前后建成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和多颗视频高光谱卫星组成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65438年10月7日,我国首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卫星(1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1技术验证卫星)发射成功。在技术上,吉林一号贯彻了“星星就是有效载荷,有效载荷就是星星”的理念,突破了每颗卫星必须依托一个平台的传统观念。在运行机制上,吉林一号成立混合所有制的长光卫星公司,按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供应商的市场定位,开展卫星研制和商业运营。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学设备研发的丰富积累,吉林一号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为0.72m,数据质量与快鸟二号相当..而且,吉林一中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根据吉林省微小卫星计划,他们计划在2030年前发射138颗卫星,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供商。

作为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芬专项)开启了我国民用航天遥感的先河。去年发射的高芬二号图像分辨率达到亚米级,图像质量得到广泛认可。但高分项目在面向行业用户的遥感数据分发和应用推广方面不够积极。所以未来随着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高分项目必须重新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或者做商业航天做不到或者比他们做得更好的事情。特别要在市场亲和力和应用领域寻求突破。

65438年10月30日,中国卫星应用大会暨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在北京举行,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同日在武汉举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这两个论坛汇集了关于卫星、技术、资本、商业和市场的想法和观点。来自论坛的声音表明,商业航天将在中国迅速发展。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卫星部件、运输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小卫星的R&D和制造门槛已经明显降低,发射卫星已经成为一件平常的事情,卫星性能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与国外商业航天市场的蓬勃发展相比,无论是国内航天领域的传统龙头,还是中科院小卫星中心、长春光机所、清华大学等新兴机构。,刚刚进入航天队伍的他们,还只是商业航天领域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商业航天,成功发射卫星只是事业的起点。要实现卫星星座组网,高效运营,挖掘潜在用户,发挥市场潜力,创造商业价值,后面的路更长,更难,更不可追踪。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小卫星公司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行星实验室在短短三年内已经发射了70颗卫星。如果按照传统的空间TT&C和影像制作的工作流程,需要长期而庞大的地面支持和后续的数据处理工作量。为此,行星实验室(Planet labs)和Skybox等小型卫星公司开发了高效的操作和控制网络以及自动化的数据生产流程,卫星在轨工作模式也在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营销上,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适合普通大众的遥感数据开发平台。

超越传统航天公司,互联网领域的BAT永远不会忽视航天这块大蛋糕。腾讯的马是个太空迷,很早就创办了腾讯太空频道。去年两会上,百度的李彦宏提出提案,要求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火箭、卫星发射等航天领域,以提升中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资本雄厚的阿里巴巴和梦想家马云据传正在积极接触各方,利用资本的力量收购相关企业,以期切入航天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