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目的

法律分析:商誉减值准备因其不透明、可操作性强,被很多上市公司利用,成为平滑利润或擦亮业绩的工具。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减值的动因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宏观因素,政策规定的可能性,中观因素,行业并购需求,微观因素,企业操纵利润。

首先,国家在宏观层面颁布的新企业准则引入了商誉减值测试机制。虽然后续商誉准则的计量方法发生了变化,以真实反映商誉的公允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这一措施很大程度上成为准则制定者为取消权益结合法而做出妥协的结果。

其次,在中观层面,由于不同行业的发展规模、经营模式、竞争程度、资源聚集模式、M&A需求等不同,商誉总额和商誉减值金额在行业间存在显著差异。

最后,在微观层面,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层持股比例、管理层变动、当年业绩指标、基于会计利润的分红方案等变量都会影响上市公司商誉的会计处理和减值准备。

法律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第四条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都要进行减值测试。

第五条下列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

(1)资产的市场价格当期大幅下跌,且由于时间的推移或正常使用而明显高于预期跌幅。

(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当期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收益率上升,从而影响企业在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减少。

(4)有证据表明该资产已经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

(5)资产已经或即将闲置、终止或拟提前处置。

(六)来自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效益已经或将要低于预期,如资产创造的现金流量净额或实现的营业利润(或亏损)远低于(或高于)预期金额。

(七)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