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限塑令”来袭,利好这八只概念股,金发科技一年涨幅超过两倍。

“限塑令”进一步升级。

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通知。从明年起,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同时,全国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棉签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虽然“限塑令”仅涉及部分城市,仅限制部分使用场景,但从国家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一再加码的情况来看,“限塑令”的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上述规定一出,立即引发热议,甚至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行业协会和餐饮平台也开始表态。在资本市场上,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对相关行业进行了布局。

W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6只“可降解塑料概念股”,其行业均涉及可降解塑料领域,分别是金发科技、一帆医药、扬农化工、海正药业、齐翔腾达和*ST赵信。此外,金丹科技、通程新材也在“可降解塑料”上有所布局。

Wind数据显示,上述8家上市公司中,不少公司的股价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起飞。金发科技、金丹科技、一帆医药3只股票年前涨幅超过100%,3只股票涨幅超过50%。只有齐翔腾达和*ST赵信的股价较一年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最严“限塑令”来袭,一些餐饮商家纷纷响应。

自2008年国家颁布“塑料购物袋收费”政策法规以来,在12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14法案和计划,加速限塑政策的实施。

6月65438+10月65438+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禁止和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5年,基本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和处置管理体系。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从明年起禁止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包装外卖服务和各类会展活动中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同时,明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全国餐饮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但牛奶、饮料等食品包装自带的吸管暂时不禁止。

可降解塑料概念股大涨,金发科技一年涨幅超过2倍。

随着最严“限塑令”实施日期的确定,最直接受益的行业无疑是可降解塑料相关生产企业。从市场前景来看,降解塑料的市场潜力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

6月14日,太平洋证券证券分析师刘强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消费约400万吨购物袋、246万吨农膜、260万吨外卖包装,且随着快递、外卖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塑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其认为可降解塑料未来的增长空间是10倍以上。

华西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塑料年消费总量约为4亿吨,而中国为6000多万吨。假设2022年可降解塑料的渗透率达到2%,需求量也将超过百万吨。

从市值来看,金发科技目前在上述8家公司中排名第一,其最新市值为404.3亿元(截至7月20日),其次是一帆医药,总市值为350.8亿元。另外,从股价涨幅来看,从去年7月20日至今,金发科技股价涨幅高达213.44%,位居第一。

公开资料显示,金发科技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商,现拥有71万吨/年的生物降解塑料总产能。根据公司相关公告,其还拥有年产6万吨PBAT(一种新型生物降解塑料)生产线,预计2021上半年建成,年产3万吨PLA(一种由乳酸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

其他公司中,一帆药业、金丹科技涨幅也居前,年涨幅分别为145.9%、120.9%,对应市值分别为350.8亿元、80.9亿元。其余个股中,扬农化工、通程新材、海正药业股价涨幅均超过50%。

还有一批“概念股”在路上。

除了上述已经明确拥有“降解塑料”业务的概念股,还有大量的降解塑料“概念股”在路上。

7月19日,联创股份在深交所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将出售上海奥投等三家公司全部股权,回笼资金投入可降解塑料等化工新材料的研发。

同日,美联新材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可降解母料业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可降解材料将是公司未来深耕的市场领域。

此前,嘉傲提出公司产品可用于可降解塑料,如环氧植物油增塑剂,以天然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大豆油等油脂为原料,可应用于聚乳酸类可降解塑料的加工。

今年4月,曙光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王有庆在公司2019业绩说明会上公开表示,公司看好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前景,技术研发部储备了可降解塑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