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冠军文化博物馆
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个博物馆位于孔府的后门,然后在街的东端。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 *分为“梅花自苦寒来”、“一日尽见长安花”、“孔夫子圣千秋”、“飞入寻常百姓家”四个展区,展出1000多件珍贵文物。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镇馆之宝。
第一展厅有一块古匾,宽71 cm,长171 cm,底板为松木。明代盖灰,整体为暗紫红色,上面有两行墨汁。前一段是“少保太子官臣、东葛大学士夏”,后一段是“大名天顺丁丑春进士坊”馆主刘晓解释说,实际上是状元,他被授予进士碑是因为明朝初年官方没有将状元作为适当的头衔。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第二块与之类似的古碑,堪称国宝。清同治洪钧状元及匾、光绪三十年朱汝珍状元及匾、乾隆五十四年刘探花及匾等也极具文物价值。殿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冠、亚、季军,合为“三鼎甲”。洪钧的状元和牌匾,原来挂在苏州洪钧“状元府”的门上,不见了。再出现的时候,已经在日本东京了。在当地华侨和留学生的帮助下,馆长刘晓花费5万美元抢救了这件国宝。
此外,古代状元的18件文物书画也让记者感触颇深:凡是得过状元的省份,状元的原画都能在这里保存下来,足以说明博物馆的分量。
另一个是清朝弘熙皇帝的圣旨。因为在位时间短,他的墨迹是最难得的,圣旨能传到民间就更难得了。如此独特的一本书,当然也算是镇馆之宝。
馆内还有陈豪家训图、男生试卷、乡试考卷、家匾、乡试后的朱娟、考生用的书筐、水壶、专利夫人的贵族服、黄夹克、出入国子监的腰牌、六顶凉帽、一张5厘米见方、刻有506个字的朱柏庐家政记录等。此外,纪晓岚还送给当时获奖的11学者朱崇一块镶嵌金箔的匾。匾上的“逵”字少了上面的撇号,据说与孔子不信鬼神的思想有关。
“展示这些冠军使用的东西和文物,其实是对我们中国文物的一种保护,让人们真正理解‘冠军’的含义。”博物馆馆长刘晓说:“向世界展示冠军文化和孔子文化的结合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孔子文化是冠军文化的根源。”
中国顶尖学者和科学考试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二年(606),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历时一千三百余年。这一时期,* * *产生了504名状元,其中唐代139,五代十国时期11,宋代118,元代32,明代90,清代114。另外,辽金时期状元也是状元,辽朝18,晋朝15。张的大顺政权和太平天国共有状元14人。如果把这些状元和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状元一起算,全国共有552名状元。
在中国,“状元”之名始于唐代。当时,人们参加史静大学科举考试时,必须先交卷,得第一名的就是“状元”。“形”是“形”的意思,“元”是“第一”、“冠军”的意思。中国历第一秀才是武德五年(662)的孙,最后一个秀才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在这个漫长的科举时代,只有一些顶尖的学者才为人所熟知。如唐代的何、王维、颜真卿,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杨慎,清代的张謇等等。他们是实业家、政治家、军事家、作家和艺术家。
在状元中,宋代的文天祥和清代的翁在政治上颇有影响。21岁时,文天祥考中状元,后来当上了宰相。宋朝被元朝灭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武装抵抗,被元朝俘虏,在狱中不屈不挠。他写出了“自古谁无死于人生,留一颗心照耀历史”的名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人们所景仰。翁依桐被称为“政治改革的冠军”。对于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他极力主张抗战,反对妥协投降。《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当面斥责李鸿章是“中国头号汉奸”。
获得头奖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宋代,每年大约有40万考生参加考试,40万人中出一个状元,这种情况很少见。状元中还有“联众三元”,意思是在省考、公考、宫考中取得第一名。据统计,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只有17名状元入选。
状元在考试中获得的官位并不高,一般只授予一个六七品的官位。就算皇帝看中了,选它做带马的校尉,也不过是个三品官。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也是提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尽管科举考试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但与以前的《石清实录》相比,它有了很大的进步。科举的出现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尤其是下层文人进入仕途的机会,结束了魏晋以来贵族家庭的世袭垄断。从隋朝开始,通考从1904盛行了1000多年,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社会面貌的重要人文基础。
历代考试制度的实质是按照规定的考试形式和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时间段和地域范围内,按照考生所占的比例和成绩的优劣,选拔一定数量的考生。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科目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解读、诗文的写作和对国家政策的质疑。一个以秀才甚至状元的身份考取科举的人,必须对儒家经典和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对国家政策和治国安民的方略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科举的前提是教育。重视教育、投资教育的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习惯都与教育的成败有关。博物馆馆长刘晓说:“我们现在关注这些东西,就是关注文化和教育,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让后代享受更先进的文化,更科学的教育。中国所有的博物馆都是为了展示古代的工艺文明和科技文明,而状元博物馆旨在展示精神文明。”
十年的努力是不寻常的。
说起状元文化博物馆,不能不说,馆长刘晓,正是因为他多年的努力,才开出了这朵文化之花。从开始对状元文物收藏感兴趣,到正式的状元文化馆开馆,刘啸在13走了一条不寻常的收藏之路,也尝尽了酸甜苦辣。
刘晓其实不是济宁人,是江苏徐州人。因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热爱并推崇文化,练就了一双鉴赏古代字画的眼睛。他有一个。如果他鉴定的字画有赝品和赝品,他就赔两万。按照这条路走,他可以吃喝,甚至可以发财。但三代教师家庭的文化背景,让他痴迷于教育和文化,尤其对古代科研中的状元文化感兴趣。他认为状元是古代教育的巅峰和典范。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对古代教育文化有更透彻的了解,并为当代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刘晓1987高中毕业,高考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好,与大学失之交臂。之后在爷爷的指导下,从事书画鉴赏,收藏了很多齐白石的画,成为他后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从1993开始收集,他走遍了全国。用了一箱飞机票,一共几万块钱。正是他在江西买下了明代李春状元的牌匾。那是2002年的春节。他带着老婆孩子去江西婺源旅游。在这个县城,他逛了逛卖旧书的书店,看中了书柜上的牌匾,毫不犹豫地花了一万元买了下来。回家后,他查看了明朝的进士名单,才知道李春后来获得了状元。这是中国特有的牌匾。专家估计1000万是值得的。
明代状元赵被北京嘉德公司的朋友买走了。最初被北京书画院院长陈半丁收藏,后被一位浙江朋友收藏。刘晓得知后,非常想要。经过八次咨询,2000年买的,现在升值40万。官宦轿子,原为洪钧所制,购自洪钧后裔,前面提到的洪钧状元、匾额也是刘晓煞费苦心得来的。
2000年,允许个人建博物馆,建一个排名靠前的博物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悄然萌发。他先用165438+万余元补充摊位等装饰,再将价值约10万元的展品从徐州运到曲阜。
随着收藏的文物越来越多,刘晓在国际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人想出高价买他的藏品,香港的朋友想出5000万买博物馆。有的地方还想请他建一个地方博物馆;但刘晓最终选择了曲阜,选择了古老而博大精深的孔孟文化之乡。刘晓说,状元文化的源头来自教育,教育的源头来自孔子。博物馆位于济宁曲阜,是真正的“家”。
作为这种文化的“家”已经安身立命,准备大干一场的刘晓,其实还在努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比如经济上,博物馆一年要20多万。如何补贴这些费用,刘晓还得通过其他行业挣钱,否则难以为继。博物馆里很多物件都是无价之宝,“但是我们卖不出去!””刘晓说。在全国所有的收藏中,状元是无人能及的,但他还是有一种“养在内室,无人知她”的感觉。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和看到,从状元文化中得到教训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