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公司商誉超过公司年末净资产,警惕减值风险。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活跃,“商誉”再次进入投资者的视线。近期,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购买资产,并明确表示将产生新的商誉。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至少应在每年年末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提示了商誉减值风险。一些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不容忽视。

最近,许多公司购买了资产。

产生新的善意

企业扩张时,往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收购资产的形式,这本身无可厚非。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当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时,形成商誉。但上市公司为了收购一项资产,往往会溢价收购,这使得商誉的产生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上市公司M&A案例的不断增多,新的商誉仍在a股市场产生。

如劳德传动、三基地股份等上市公司近期均有涉及购买资产或股权的行为,并在相关公告中明确提到将形成商誉。

近日,兰黛传动发布公告,拟向方胜投资等33名交易对方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泰冠科技89.6765%的股份,并向不超过65,438+0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劳德传动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大量商誉。

三磊股份28日晚间发布的《收购关联公司股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称,公司拟以新设立的控股子公司收购天津美杰姆公司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大量商誉。在可行性报告中做出的风险提示中,公司表示,如果美吉姆年度净利润达不到预计值,商誉可能出现减值迹象,将直接影响美吉姆及上市公司当期利润。

不久前,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其中提到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应注意四个方面。

一、商誉的减值测试应定期或及时进行,重点关注具体的减值迹象,包括: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应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公司应结合可获得的内外部信息,合理判断和识别商誉的减值迹象。当商誉所在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出现特定减值迹象时,本公司应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适当考虑减值迹象的影响。

公司应当对商誉减值和并购各方的业绩补偿分别进行合理区分和处理,不得以业绩补偿承诺为由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二是需要将商誉合理分配到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第三,在商誉减值测试及会计处理过程中,按照规定步骤进行了商誉减值测试,正确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合理估计了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合理利用了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成果。

第四,在商誉减值的信息披露方面,公司应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所有与商誉减值相关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

当心商誉减值的风险

临近2018年末,上市公司即将交出年度经营答卷,其中商誉对部分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不容忽视。前几年,公司因大额商誉减值出现巨额亏损的案例很多。

2017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坚瑞沃能。2018 4月19日,坚瑞沃能发布业绩修正公告,称公司预计2017年度亏损36.89亿元。此前,公司预计2017年盈利5亿元至6.25亿元。从预计盈利到预计巨亏,主要区别在于商誉减值。最终,公司发布的2017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巨亏36.84亿元,仅收购深圳沃特玛公司产生的商誉就计提减值46.14亿元。可以说,商誉的大幅减值是当年坚瑞沃巨亏的主要原因。

资料显示,2017年报报告期内,a股上市公司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合计约366亿元,与同期上市公司总资产相比不算太高,但涉及公司数量接近500家,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坚瑞沃能在内的78家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均超过1亿元。2065438+2008年中期,南京新百、宁波东力等近40家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

据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账面上有商誉的上市公司超过2000家,余额总计1.45万亿元。

从商誉的绝对规模来看,中国石油、美的集团、潍柴动力、青岛海尔、中国平安、中国大汽车、海航科技、紫光股份、纳斯达、华能国际、上海医药、锦江股份、中信证券等13家公司商誉余额均超过100亿元,居市场首位。

但商誉的相对规模可能更能反映商誉减值时对公司造成的潜在风险。数据显示,截至2018三季度末,商誉余额占股东权益(即净资产)比例超过一半的公司有134家,其中紫光学大、凯瑞德等18家公司超过同期股东权益。

业绩承诺到期后,上市公司商誉面临集体减值!

防范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该基金密切关注财务报告,以避免业绩黑天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