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只AI独角兽终于要IPO了。

久违的AI独角兽终于可以上市了。

投资界获悉,4月6日晚间,证监会已核准从云科技在科创板的注册申请。这意味着云技术离IPO又近了一步。此前,从云科技于5438年6月+2020年2月提交招股书,但中间过程一波三折,直到20265438年7月+0日才获得科技创新板市委通过。正如从云投资者哀叹的那样,这一过程非常令人担忧。

云从科技的历程,是一个80后博士创业的故事。1981年,周西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1,周西放弃留美,选择回国——在渝学习AI。从云科技脱胎于周西参与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所项目,形成于2015。

成立最晚的从云科技是“AI四小龙”的最后一只独角兽,一路走来至少融资11轮,一度蔚为壮观。从那以后,中国的AI赛道就沉寂了。历经坎坷,商汤终于成功上市,会议也获得通过,因此选择按计划终止IPO。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群中国最耀眼的AI独角兽悄然走向了不一样的命运。

中国科技大学学霸创业

7年,做出300亿的估值。

科技云的故事起源于中科院的一个实验室。

周西1981出生于四川内江市,从小成绩优异,被称为“神童”。18岁成功考入中科大,就读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这所被称为“科学家摇篮”的高等学府里,周西开始崭露头角,并因其声纹识别研究获得NIST评测世界冠军。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后,周西继续他的学习之旅。2006年,他来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以下简称“UIUC”)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周西的博士生导师是“计算机视觉之父”托马斯·黄(Thomas Huang)教授,他在全球只招了三名学生。

在博士期间,周西将他的研究方向从语音识别转向了图像识别。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周西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他曾回忆说,“实验结果基本上都很糟糕,因为程序和推导可能是错的,假设也可能是错的。在这么长的链条中,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但周西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在UIUC搭建了集群服务器阵列,跨越了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后,周西率队代表UIUC参加了多项国际比赛,先后击败了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IBM、索尼等著名研究机构。,获得六次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发表论文数十篇,被引用数千次。

博士毕业后,周西收到了几份高薪工作的邀请。2011年,中国科学院拟在西南地区设立研究所。主办方袁家虎(现任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三次赴美,与托马斯·黄(Thomas Huang)和教授会面,希望将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引进中国。袁家湖院长的真诚和态度让周西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重返工作岗位。

因此,在美国留学五年后,周西放弃了奢华的生活和事业,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多媒体中心,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

2015,周西再次做出重大选择,决定带领团队创业。谈及创业的初衷,他曾说,如果科研人员自己做不到,成功的几率为零。“自己做可能只有很小的成功机会。即便如此,我也愿意碰碰运气。”

于是,从云科技于今年3月正式成立,并首次将目光投向了银行。当时,为了赢得一个银行的身份验证项目,从云的团队憋了很多天,写了一份十多页的方案。结果银行说没见过这么短的计划,至少300页。

最终,为了这个订单,周西带着团队两年提交了48个方案,直到内测准确率达到99.8%,客户才签了合同。“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想让技术落地,就必须扎根行业,与行业共同成长。”周伟曾回忆道。

今天,云已经实现了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和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公司自主研发的跨镜跟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两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对抗性神经网络技术等AI技术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业务布局上,从云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逐步实现成熟应用。

当然,持续亏损仍然是云技术不能忽视的问题。招股书显示,其2018年至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654.38+0.763亿元和7.2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招股书,从云科技的估值约为300亿至400亿,但这取决于发行情况。回顾创业,周西曾感慨,“我知道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好在他坚持下来了,云从科技登陆科技创新板只是时间问题。周西即将抓住他的首次公开募股。

融资11轮,VC/PE团队庞大。

IPO一波三折

在“AI四小龙”中,从云在科技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太多的一线美元资金。

人工智能元年,2015,新成立的从云科技天使轮融资6000万,投资方为人工智能公司杜佳科技和杰傲资本。同年年底,从云A轮融资近2亿元。用投资人的话说,当时市场还不是特别明朗,但是云估值已经很高了。

随后,艾在中国爆发。2017,云韵获得科技B轮5亿元融资。这时候可以看到很多有国资背景的机构,比如元禾起源、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由工业集团小米支持的顺为资本也来了,还有星河集团和工程院院士发起的基金星河领世,人民币基金普华资本和王兴投资。与此同时,老股东捷奥资本和杜佳科技也纷纷现身。

2018的另一个标志性节点,从云科技B+轮融资突破654380亿元,融资规模较B轮翻倍。约克金融、中国国鑫控股、广晟基金、联盛资本、渤海产业基金、张江星河、前海德胜、越秀金控等近10家机构集体来到这里。2019年,从云科技还获得了丁鑫资本、金泉投资、众安资本、金善资本等机构的支持。

更别说2020年了。2020年5月,从云科技C轮融资6543.8+08亿元。投资方包括中网投资、上海郭盛集团、南沙金融控股、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中国工商银行、哈金控股、李新忠、工银亚投、高捷资本等知名机构。当时有消息称,从云科技有望在2020年底上市。

然而,随后的云从上市之路一波三折。C轮融资完成后,云韵迅速被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名单”。一位投资人提到,担心可能会对后期业务发展造成影响。好在这并没有耽误上市进程。2020年8月,从云科技在广东证监局注册,并于5438年6月+同年2月提交招股书,但很快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更戏剧性的是,经过询价,2021年3月底,从云科技的上市申请因其财务资料到期而被暂停。“这是最痛苦的时候”,北京一位投资者这样描述。随后2021年6月,从云科技更新财务信息,上交所恢复上市审核程序。2021年7月,从云科技顺利通过科技创新板市委审议,这是一个曙光。

之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就在昨天(4月6日),从云科技终于在科技创新板注册。一位参与从云融资的投资人觉得这是他最担心的一个项目。“任何项目都必须通过的信心几乎被摧毁了。”接下来,就是等待云从科技IPO敲钟了。

最后一只AI独角兽,

叹息之间,每个人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云科技终于等来了IPO,宣告了这个时代的结束。

曾几何时,没有VC不投AI。数据显示,从2015到2018,AI领域的频次和总投入快速增长。2018巅峰时期,该领域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投资数量接近500笔。融资仿佛是一场竞赛,行业融资纪录一次次被刷新,成为中国创投史上罕见的一幕。

当时几乎每个投资机构被问及人工智能的时候,得到的答案要么是“我们已经投了”,要么是“我们在观望”。正是在这样火爆的场景下,一批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创业公司应运而生。

其中,从云科技成立最晚为2015——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易图科技成立于2012,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伴随着AI融资狂潮,AI四小龙火热了一段时间。

然而好景不长。在烧钱赔钱的质疑下,国内AI行业急转直下。“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艾的创业项目了”,一位北京VC投资人曾对投资界坦言。随着AI融资的寒冬,从云科技成为独角兽中为数不多的AI创业公司。

一旦不输血,摆在AI公司面前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悄悄关门,要么谋求上市之路。兜兜转转,“艾四小龙”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命运。

2021 12.30,商汤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最新市值2000亿港元,成为国内AI第一股。按照原计划,商汤科技本应在65438+2月中旬完成IPO。然而,65438,10年2月,突然发生了变故,发布因地缘政治原因不得不推迟。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博弈中,商汤科技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IPO——仅调整一周后,再次宣布重启公开发行,最终成功上市。

还有的上市之路坎坷。早在2020年11月,科创板就宣布依图科技IPO获受理;仅仅一个月后,四小龙中最晚的从云科技、科创板IPO也被受理;随后2021年3月,旷视科技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7月初,易图科技主动撤单,IPO之旅戛然而止。同月科技通云,两个月鄙视科技通。现在,在提交注册8个多月后,从云科技先于迪法恩斯科技获准注册。据上交所最新显示,旷视科技注册申请目前暂停,原因是公司财报更新。

另一家被寄予厚望的AI公司格凌神宇上市后表现并不理想。Gling Deep Eye成立于2013,上市前至少获得7轮融资,背后聚集了多家知名风投/PE。曾经创投圈认为Gling Deep Eye的估值可以达到3000亿美元。然而,今年3月,Gling Deep Eye正式登陆科技创新板,却一开盘就破发,最新市值只有50亿元,着实尴尬。

就算惨淡,上市至少还有翻盘的机会。一级市场投资者感叹:“现在的情况是你能去哪里。AI公司在各个行业都有落地,摊子大,成本高。上市肯定是为了保证持续的现金流注入。”这一次,留给AI独角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