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公司如何量化设计师?
有两个诉求,一个是为设计师的工资找到依据,一个是对设计项目运作的评判。对于一般的设计公司来说,这两条是最基本的管理诉求。
只要做过以“平方米”为单位量化设计师工作的管理者都知道,到处都是坑,困难很多。大家会说原理很简单,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是的,这个原理很简单,但是很难具体实施。如何量化劳动量?
说到量化,首先要找到量词,也就是劳动的计量单位。
大多数设计公司都以“平方米”为量化单位。原因很简单。设计公司和业主签订合同的计量单位是“平方米”,所以很容易和同一个单位算账。
以“平方米”为单位量化设计师工作的设计公司管理者只要知道,可以说到处都是坑,困难很多。
首先是返工的问题,因为开发商和管理部门的博弈,或者自己内部意见不一致,设计可能会重复很多次。为了避免合同单价对工作计量的影响,一些设计公司采用内部结算价格的方法。同类型的项目,不管合同单价,对设计师来说都是一样的价格。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不管工艺折腾不折腾,设计师的实际工作量也能相差好几倍。但是按照面积测量的方式,员工的工作量看起来是一样的。
还有规模的问题。设计项目无论大小,所有的沟通讨论,申请文件的整理都要做,而且这些工作量也占了整个工作量的很大一部分,这就导致了设计工作量和面积并不是线性关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设计公司在工作测量中加入了比例系数,或重用系数。规模越大,优惠越多。
然后就是项目的选址。相比本土项目,设计师肯定会在交通上花更多的精力。于是设计公司引入了距离系数,项目离公司越远,给出的系数越高。
项目本身的要求也有问题。比如龙湖项目,要求高,可能要给更高的难度系数...
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有些设计师专注于立面的细节设计。这和建筑面积有关系吗?建筑面积越大,立面细节越多?不是这个线性函数吧?整理各种举报文和文件好像和地区无关吧?
为了调整各种问题,设计公司引入了各种系数来修正面积测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系数之间存在乘积关系,任何误差都会被放大很多倍。
最后设计工作的衡量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既然不清楚,就拍拍脑袋,经理能拍多少拍多少。“量化”这个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还有别的办法吗?
是的。量化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量词,也就是量化的单位。
用时间来衡量比用面积来衡量要简单得多。
比如前面说的返工问题,就是花更多的时间,重复工作带来的工作量误差可以通过测量时间来消除。规模也是如此,规模差异导致的工作量差异可以准确地用时间单位体现出来。距离的问题就更简单了。当设计师在旅途中花费大量时间时,也可以记录长途项目。
排除上述修正因素后,设计工作测量变得简单多了。最后只有一个系数,每个设计师的能力差。这可以用设计师的时薪差来表示。
简单来说,一个项目中设计师的成本=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中花费的工时*设计师的时薪。
当我们用“小时”代替“平方米”时,设计工作的计量马上就变得简单了。而这是几乎所有欧美设计公司的衡量方法。
随着设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90后进入了职场。过去以“平方米”计量的方法越来越显示出问题,引发更多矛盾。比如大量优秀的设计师离开设计行业,导致很多设计公司很难招到人。
我们也看到了国内设计公司的一些新势力试图用时间计量来代替面积计量。我们认为,这是设计公司为了应对新时代和新的市场条件而必然要经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