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卫生部正在共同拟定“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整个专项扶持资金6543.8+05亿元,预计7月份出台。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医疗器械领域新产品产业化和新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对象包括掌握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医疗器械。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家大力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将得到提升,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加快。
产品结构亟待升级
工信部相关人士指出,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结构性问题。在医疗器械领域,一些重大和多发性疾病的药物以及高端诊疗设备一直依赖进口。无法掌握核心部件的技术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的难点之一。
“年初,工信部开始制定加快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工作方案,主要是一些指导性的思路,着眼于行业的长远发展。预计年内出台。”消息人士透露。
医疗器械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中国现有医疗器械行业包括14000家生产企业和40000多家经销商,年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人民币,年产值和市场增长率超过20%。此外,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5月医疗器械产值556.9亿元,同比增长20.6%。
事实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医疗器械销售额仅占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不到3%。这与我国轻工产品生产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医疗器械的创新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最大的问题。今年1-5月期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也处于下降趋势。
早在去年底,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处长张兆峰就透露,《医疗器械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已正式列入科技部重点专项范畴。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是未来几年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在张兆峰看来,真正的产学研结合是企业成为投资主体,高校研发的相关技术能够与企业形成利益共享关系,相关的核心零部件厂商也应该能够与整机厂商形成利益共享关系。
医疗器械行业大大增加了空间。
市场参与者认为,他们坚定地看好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医疗器械市场正面临增长缓慢、新产品开发周期延长和监管日益严格的挑战。在中国,由于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中产阶级的壮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医疗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集中,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空前扩大。
据石梅医疗公司董事长马启元介绍,该公司主要研发和制造自主创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主要竞争对手为跨国医疗巨头。他认为,在我国推进基层医疗建设的过程中,医疗器械的发展充满想象空间。据该公司调查,未来5年,将有5亿人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核磁共振设备检测,将有5万台设备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一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表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部分高端产品上有所突破,以改变大型三甲医院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