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发展规划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增长、稳物价、稳大局,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转方式、惠民生,推动改革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两个加快”的要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在危机中抓住机遇,正视困难,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人均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的“三量”。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7‰,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主要任务是:
1.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规模。一是保建设,促建设,抓前期。全力推进1.5万在建项目,特别是520个“三个一”结转项目,确保尽快建成投产。有序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项目,确保如期实施。抓紧规划论证一批前期项目,完善相关条件,推动尽快落地。二是打破瓶颈,扩大融资,保护土地。争取中央资金,加大对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特别是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壮大企业债券,吸引保险资金、社保资金进入湖南,创新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盘活地方政府优质存量资产。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新36条”,进一步激活社会投资。优化用地结构,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加快土地周转,努力确保“三个一”工程。三是抓重点、打基础、促民生。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改造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计划投资5900亿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重点支持交通干线、水运枢纽、能源通道、信息网络和市政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600亿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林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投资6543.8+0.30亿元,确保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8.77万套,竣工6543.8+0.51.5万套。
在保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鼓励旅游、健身、文化、家政、养老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城乡流通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有效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稳定外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
2.加快新型工业化升级,稳步提升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继续实施重点行业投资振兴专项,抓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重要环节,改造提升“两特三有”传统产业,促进价值链高端集聚。高度重视汽车、消费电子、食品产业发展,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重点支持企业发展。对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实行一企一策,鼓励做大做强。针对中小企业,完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拓展创业投资基金、集合债券、企业债券等融资渠道,推动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78个省级以上园区产业层次,加快产业集中区整合升级,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产业园区体系。四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推动组建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加强大宗农产品供应保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46亿斤粮食工程,积极支持蔬菜、生猪、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努力保障市场供应。二是支持农业园区发展。以粮食、畜禽、果蔬等八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推进集中连片、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形成区域性专业生产带。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大兴水利的机遇,抓好“一湖四水”堤防加固和大型排灌泵站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启动新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衡水-绍兴干旱走廊治理。加强农村电网、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试点。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二是重视培育新业态。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咨询、R&D和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务集聚区、社区服务链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加强衍生制造业,拓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三是加强服务业平台建设。组织实施高技术服务产业化项目,建设一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物联网、信息网等信息平台。
5.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一是高度重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县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抓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名城和商贸重镇。二是提高城市产业集聚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各县建设园区,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形成县域经济与园区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公共交通、水、电、热、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污染防治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探索建立户口转移常态机制,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向农民工覆盖。
6.整体推进区域发展,增强板块发展内生动力。
首先是长株潭周边城市群。大力推进二期改革建设,突出制度层面驱动的实践层面,确保专项方案和专项计划的实施;突出从生产层面向生活层面转变,加快两化理念从工业领域向建筑、交通、消费、民生领域延伸;突出从城市群向全省扩展,加快落实已有试点经验。
第二个是湘南。以获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区域合作。
第三,大湘西地区。把新一轮湘西开发与新十年国家扶贫试点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武陵山区和罗晓山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工作,将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账户。抓紧编制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升湖区发展核心竞争力。
7.加强能源安全供给,大力节能减排。
一是加强煤电油气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对接大型中央能源企业,加快气化湖南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推进电源点、输电通道、备用基地等工程进度,有序发展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立调煤保电长效机制,努力拓宽煤源市场和运输渠道。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试点。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面源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典型示范案例示范,加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利用试点和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抓紧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气候变化规划,分解落实碳减排目标。
8.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进一步提升全民幸福感。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水平,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继续实施与物价上涨挂钩的社会保障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是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引导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
第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系,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实施湖南经济发展计划的措施、方法和成效。
洞庭满波,长岛人吟动诗。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相结合,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开创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局面。
细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这篇题为《科学发展谱写富民强省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不仅能直观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在湖南成功实践带来的可喜变化,也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彰显现代理念的地方省长形象。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努力创新的执政意识。湖南地处中国内陆,交通不如港澳台发达,工业不如东北三省雄厚,省域不如新青藏广阔。在湖南这个中部省份,如何实现率先崛起,湖南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身处中部不能甘于中部行,身处内陆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同时,把改革创新融入科学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使科学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入更广领域、达到更深层次。
正是这种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的意识,使五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成为湖南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求真务实的执政品质。坚持尊重规律,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关心的不仅是书,更是事实。他们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求湖南情之真,求科学发展之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从湖南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加快发展转型的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统筹兼顾,科学行事。
特别是基于湖南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作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在“一化三基”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科学发展的总任务,把建设“四个湖南”作为科学发展的总目标。通过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实践,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带领全省人民带来的成功实践。
以人为本的执政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指导、评价和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享受人民发展成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正是这一执政理念的坚持,使得湖南有意识地把富民优先原则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目标设定、收入分配、项目建设、政绩考核等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了全省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和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仅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67元,分别比2007年增加6550元和2663元。
而且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可以动态出清县级以上城镇的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扶贫脱贫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我要梦阔,荷国满阳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三湘的开花结果,其宝贵经验将成为湖南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湖南未来科学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