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昆山掀起了蓬勃的建设热潮。为了加快经济发展,1985年,当时的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在县城东侧自费建立了第一个工业新区,也就是今天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雏形。十年来,开发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85到1991,从1992到1994,从1995到2006年,不断探索创新。

创业之初,在当时资金有限、经验不足的条件下,县委、政府及时制定了“富规划、穷开发、三先三后”的方针和依托老城区发展新城区的战略,积极研究,大胆尝试,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并在昆山这片热土上开辟了3.7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很快达到了通车、通电、通讯、通水、通水的目标。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到6月1986 10,开发区面积达到6.18平方公里,6月1988,新工业区正式更名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9月,恰逢昆山撤县设市,开发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992年4月,江苏省委发文赋予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大的自主权,开发区面积迅速扩大到20平方公里。1992年8月,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为满足更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建设城市新区。截至2006年底,开发区* * *已投资6543.8+04亿元用于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开发6.18平方公里,已全面实现通路、通电、通讯、供水、排水、燃气、蒸汽、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14平方公里拓展区域已基本向东延伸。铁路以南8平方公里的延伸区域已形成主干道骨架。高新技术出口加工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初具规模,形成了规划严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开发区格局。此外,为强化对内辐射、联动发展的功能,自1992以来,开发区先后在周边乡镇建立了十余个工业配套区,形成了庞大的工业区体系,为昆山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搞好软硬件建设的关键一步是招商引资。20世纪80年代初,党委政府提出了东靠上海,西靠‘三线’,联系城镇乡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思路,并主动在上海寻找合作伙伴,建立了第一家沪昆合资上海电视机厂昆山分厂,很快吸引了四川、陕西、江西等省的客商。然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国际资本市场。1988,日本苏旺尼株式会社投资创办省内第一家外资公司。1990年6月,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很快,顺龙、顺丰、金顺、顺发等台资企业相继诞生,台商涌入。欧美企业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阔天地。特别是1992胡氏电子有限公司的入驻,开启了昆山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新阶段。

出色的工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已有来自欧美、日韩、港澳台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主导产业。2002年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综合投资环境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成为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