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工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清初工商业的繁荣表现在:

1,手工业的发展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过了五六十年,手工业在康熙中期以后逐渐恢复和发展。

(1)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的丝绸业发达。尽管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等地设置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发展迅速。比如江宁的织布机在干晴的时候达到了三万多台,比过去有了很多提高。“缎织机名百余种”,生产的丝绸产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绸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道光年间,贵州遵义丝绸“与武陵、蜀锦在中州争价”,吸引了秦、晋、闽、粤等地商人前来收购和贩运。但总的来说,清代的丝织已经落后于明代。

(2)清代江南部分地区的棉纺织业也日益发达。

棉纺织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比如上海的纺车脚车,可以是“一手三纱,脚运车轮(有名的脚车),劳动强度大,灵敏。”织机也有一些改进和创新。当时棉布的生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上海的“索布,衣尽天下,梁家多由此起步”。苏州的“伊美名牌”以“布匹之美,用户争夺市场”、“一年淘汰百万匹布”而闻名。结果“十年间,富商四起,布匹遍天下”。“200年来,在滇南漠北,没有一个地方不美。”苏布的《名四重奏》可见其广泛的声誉。无锡还盛产棉布。干时有“布码头”之称,“为贾所收,在淮、扬、高、包等地捆绑交易,一岁之年至少交易数千万。”

(3)江西景德镇在清代仍是中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

到了甘、贾,不谈官窑,只说“民窑二三百区,常年对烟火,工匠数十万以上。”除了景德镇,其他地方的瓷业也发展起来了。据统计,乾隆时期著名的陶瓷产地有40多个,遍布全国。如山东武清、织里、临清、宜兴、江苏德化、福建潮州、广东等地的瓷窑规模较大,所产瓷器色彩艳丽,精美绝伦。

(4)台湾省、福建、广东、四川等地糖业十分发达。

康熙至乾隆、嘉庆年间,台湾省甘蔗生产极为繁荣,年产“六十余万筐”和“一百七十斤”蔗糖,销于京、津、苏、浙四省,远销南至吕宋,东至日本。广东的糖也到处贩卖。此外,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也日益发展。

(5)清代矿冶业也进一步发展。

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规模都比较大。

比如云南的铜矿,甘、贾鼎盛时,全省有三百多家铜厂。其中有政府和商业企业开办的大型工厂,也有小型私营工厂。“以前大厂七八万人,小厂一万多人,都到省厂了,不用愁几百万,省里的穷人都来厂里求饭。”从1740(乾隆五年)到1811年(嘉庆十六年),云南铜矿最高年产量达到1467万斤。

乾隆年间,贵州铅矿的黑铅年产量也达到14万斤以上。广东的冶铁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的铁制造业也很发达。有铸锅、炸铁、制线、钉针、制针等行业,其中以铸锅最为著名。铸铁锅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大量出口国外。

2.商业繁荣

商业的不断繁荣是商人阶层日益稳定的表现。

(1)清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远销海内外,四方流通更加密切。

比如河南和东北的棉花供应全国各地销售,而棉花则返销外省。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销往全国各地。当时有“佛山冶天下”的说法。其他的,如苏州的丝绸和棉布,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和台湾省的糖,安徽,福建和湖南的茶叶,也销往全国各地。

(2)尤其是江南的丝织品,清朝比明朝有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比如南京生产的绸缎,几乎销往全国各地。当时中国手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和手工业产值的30%。

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只允许在“不能种粮食的地方”种植。粮食以外的作物都还被禁止,更不用说工商业了。清朝皇帝认为“赶集的地方多一个人干活,地里少一个人耕田种庄稼”,反复说“招商办厂绝对不可行”,“除了严禁,没有第二种意见”(中国皇帝都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

(3)北京是全国商贸城市。

(4)徽商最为活跃。

徽州人外出经商的传统根深蒂固:“男人收房,尊者为令其回家的监工,非输赢不得速归,这是习俗。几十年来,他最近一直不守纪律。”

(1)因此,“那些一开始是陶艺的人是不可指证的。”

②业务种类繁多。

(5)晋商。

康熙二十八年(1689),叶璇南巡诏书指出:“久闻东南大商大贾,今遍游吴越各县,察其店铺,贸易往来多为陕西。”

(1)然而晋商的活动区域并不仅限于吴越。再次是陕商。“陕西繁华,三原、泾阳为先,其人多取贾武忠。”

(2)陕商在江浙一带经营棉业的历史悠久,规模不亚于晋商。另外,陕西毗邻四川。当时四川的移民最先推广湖广,其次是陕西,所以陕西商人在四川相当有影响力。清代前期,四川井盐发展迅速,但“四川省的井灶,秦人住七八间,蜀人住二三间。”

③自流井的银行业务始于云干之时,多为陕西商人操纵。著名的西秦会馆(现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也是陕西商人所建,捐银商号多达152家。他们不仅投资打盐井,还搞井盐贩运,两者都很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