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玉米公司
比如猪价持续疲软,养殖户持续亏损,需求延后;
再比如,虽然市场心里有底,但一旦开拍,肯定影响很大;
再比如,最近小麦价格又暴跌了,跌得有点太厉害了。现有厂家报价直接下降了1.5元/斤,让整个小麦市场开始“颤栗”,部分饲料企业开始收购小麦,让本来就需求低迷的玉米更加“颤抖”。
然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最近玉米进口也激增。
消息称,就在上周,中国连续四天买入美国玉米,数量分别为665438+2000吨、667000吨、641000吨和191000吨,总金额加起来为2165438吨。
也就是说,短短四天,中国就购买了200多万吨美国玉米,这在过去的进口中是很少见的,而且是在国内玉米压力很大的这样一个时候。
这还不是全部。外媒称,中国还提前订购了至少654.38+0.5万吨巴西二季玉米,超过了巴西预售总量的654.38+00%。
尽管巴西第二季玉米要到7月份才能出口,但这一提前订单的消息也引发了国内市场的猜测和担忧。
那么,国产玉米频频承压,进口玉米为何突然暴涨?
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讨论。而很多人将其归因于中美贸易,尤其是最近美国“银行事件”引发的金融风险,让全球担心“雷曼时刻”再次上演。
金融风险确实存在,但把进口玉米的暴涨归结于此难免武断,因为显然中美贸易远不止玉米。从新农的角度来看,进口玉米的突然暴涨可能更多与三个方面有关:
首先是美国玉米价格便宜。
我们都知道,去年因为俄乌冲突,美国玉米价格上涨,进口成本与国内价格倒挂。我们也相应减少了美国的玉米进口。但今年以来,进口成本大幅下降。
根据报价,美国玉米3-4月CFR(成本+运费)报价为335-339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2307-2335元/吨,综合到货成本低于2600元/吨。乌克兰玉米价格为338-340美元/吨,略高于美国玉米,也就是说美国玉米价格低于乌克兰玉米。
但由于冲突,乌克兰玉米的产量和出口量都有所下降,巴西玉米的日增长量要等到7月份以后,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美国玉米仍将是中国进口玉米的主要来源。
所以逢低加大买入很正常。
第二,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安全是一个广义的定义,不仅指我国三大主粮的安全,还包括进口玉米的来源和数量的安全。
虽然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较高,但玉米仍有缺口。从近两年进口玉米的数量可以看出,我国进口玉米已经连续三年超配额,今年很可能会超配额,所以逢低增加进口量很正常。
第三,添加补充替代。
玉米肯定是短缺的,但是今年中国的替代粮略有短缺。虽然一些小麦已经开始进入饲养领域,但这不会是一个长期现象。当这一波难以保存的粮源消耗殆尽,小麦市场必然迎来调整,口粮不喂依然是大前提。
另一方面,定向大米拍卖虽然待定,但即使启动,其数量也远低于去年,因此今年国内替代略显不足。
这时候增加进口玉米的采购就很好理解了。
而且,其实进口玉米数量大增,并不是从这个月开始的。上个月,也就是2月份,中国进口玉米数量达到309万吨,同比增长60%。
那么,随着进口玉米的激增,会对国内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目前影响主要是情绪上的。
因为从买入到到港会有一个时间过程,短期内对国内市场不起作用,但从情绪层面来说,确实对玉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毕竟目前的利空消息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抑制玉米的波动空间。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也是分散的,不集中的。
尽管今年进口玉米量仍将超配额,但巨大的量不会形成集中冲击,冲击将是分散的、阶段性的,再次印证了今年玉米必然频繁涨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