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三鹿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失败的原因

2008年2月2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三鹿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案的处理情况..三鹿牌婴幼儿配方乳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三鹿集团于2008年9月12日全面停产。经2008年6月365438+10月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总资产为1561亿元,总负债为1762万元,净资产为-201亿元,65438+2月65438+。三鹿集团净资产为-1103万元(不含企业2008年10和10月31后发生的各类新增费用),已严重资不抵债。

至此,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估中心评估,价值高达6543.8+049.07亿元的三鹿品牌资产化为乌有。

反思三鹿毒奶粉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三聚氰胺只是造成三鹿悲剧的导火索,事件背后失控的经营风险管理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沉迷于规模扩张,高层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对于乳业来说,要实现产能的扩张,就要控制奶源。为了不失去对奶源的控制,三鹿有时会接受低质量的原料奶。据了解,三鹿集团在石家庄收奶时,对原料奶的要求比其他企业低。

对于奶源质量的要求,乳业普遍认为巴氏奶和酸奶对奶源质量的要求较高,其次是UHT奶,奶粉对奶源质量的要求较低,其次是冰淇淋等产品。所以,三鹿集团被奶粉困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三鹿集团打价格战是为了提高销量,挤压产业链前端环节的利润,没有话语权。虽然三鹿销售额从2005年的74.53亿元激增到2007年的6543.8+0.03亿元,但三鹿始终没有将公司与上游环节有效捆绑。所以上游企业要想保住利润,必然要牺牲奶源质量。

河北一位退休的高级领导这样评价田文华:“随着企业的迅速扩张,田文华的头脑开始发热,出事在管理上。”危机管理不当导致风险失控。

2007年底,三鹿已接到偏远农村的举报,称婴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尿液中有颗粒。2008年6月中旬,我收到婴儿患肾结石的信息,并去医院治疗。于是三鹿在7月24日委托16样品到河北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验,8月1得到了令人心寒的结果。

同时,三鹿并未披露奶粉问题,但其原奶事业部、销售部、媒体部分工合作,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宣传等方式,在无形中阻断三鹿与肾结石之间的联系。

2008年7月29日,三鹿集团向各地代理商发出《关于婴儿尿液结晶和肾结石问题的说明》,要求各终端以天气过热、饮水过量、脂肪摄入过多、蛋白质超标等理由安抚消费者。

至于经销商,三鹿集团也采取了欺骗的方式,通过对经销商隐瞒事实,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在2008年7月10到8月底的几轮回收过程中,三鹿集团始终没有向经销商透露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以更换包装和新标识为由进行产品宣传,导致少有经销商回应。是召回的拖延和真相的隐瞒耽误了很多时间。大规模的调货让一些经销商对产品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但销售代表却拍着胸脯说质量绝对没有问题。2008年8月18日,在一份标注为“重要、准确、紧急”的通知中,三鹿严令所有终端货架、仓库在8月23日前更换产品,但仍未说明更换原因。调货效果还是不好,毒奶粉还在流通。

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的外方股东恒天然获悉这一情况,要求三鹿在最短时间内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立即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三鹿以秘密方式从市场上缓慢换货引起了恒天然的极大不满。恒天然向新西兰总理海伦·伊丽莎白·克拉克汇报了此事,克拉克绕过河北省政府,于9月8日直接通知了中国中央政府。

此外,三鹿集团缺乏足够的协调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危机发生后,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媒体的一再追问,真实情况依然没有公布,引发媒体继续深挖曝光以及曝光后消费者无法挽回的消费信心。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到来,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市场环节甚至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影响。员工罢工、银行停贷、经销商停售、原材料供应商断供、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客户投诉、同行挤兑、政府限制、媒体炒作、社区居民抗议等突发事件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没有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很难适应。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管理中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作为与人民生活饮食密切相关的乳品企业,本应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原奶质量。但在实际执行中,三鹿仍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保证原奶供应上。

三鹿集团“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的实施存在很大风险。乳业原料奶及原料采购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是牧场模式(集中饲养100头以上奶牛进行统一收奶运输)、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小区业主提供场地,奶农在小区内自行饲养奶牛,收奶配送统一在小区内)、挤奶厅模式(奶农单独饲养自己的奶牛, 并且收奶和运奶统一在挤奶厅),交叉模式(前三种模式交叉)。 三鹿占零售奶源的半壁江山,形式多样。无法实现对原料奶生产、收购、运输过程中数百个奶站的实时监控。只能靠最后一道关卡的严格检查,加强对蛋白质等指标的检测,但就这样,催生了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

但三鹿集团反欺诈监管不力。企业中负责奶源采购的工作人员,往往被奶站“聘用”,从而形成行业的“潜规则”。不合格的乳制品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

此外,三鹿集团对代工生产的合作企业监管不严,产品质量风险巨大。代工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但也给三鹿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风险。至少在个别贴牌企业的管理上,三鹿的管理并不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