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东源镇历史

东方花园,东方家园。

在洛阳江入海处的泉州湾北岸,有一块古老的土地。公元前有人类在此居住,曾属晋江,后属惠安县,后属崇武。民国初年,建立东源镇。和相邻的张坂镇一起,是惠安县的发源地。

采访车行驶在新建的兴秀公路上,透过车窗欣赏邮路风光,寻找东源是惠安发源地的原因。公路两边地势平坦,一眼望去,相比同县其他地方,坡度平缓,石头少,似乎有利于耕种。这是祖先的根本原因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为了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家园,长途跋涉来到了西部。当他们走遍千山,来到这里,他们被这片平坦的土地所吸引,这里并不肥沃,但很容易耕种,于是他们建造了一块石头作为房子,居住在紧凑的社区里,精心耕种。随着人类的发展,这个群落逐渐增多,但土地极其有限,于是向周边迁移扩散,于是修建了滩涂围堰,改良土壤,补充土地。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沿海先民就开始垦荒造床,种植畲稻畲蔗,过上了以农业为主的生活。

大海一直是东原人的蓝色幻想。它切断了他们的行程,却没有停止他们的思念。一群辛辛苦苦却包不住肚子的农民站在广阔的海边,幻想着如何把大海像田地一样耕种,于是有了第一个渔夫,然后有了第一条独木舟...甚至在宋末,“海滨人造船”...

让我们回到上面的话题。东源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因为地少人多,有限的空间承载不了大量的人口,所以被迫搬迁到周边地区。当周边地区也人满为患的时候,轮船的发明让他们实现了漂洋过海的愿望,于是他们漂泊海外,寻求生存。尤其是到了近代,受客观因素影响,海外华侨人数剧增,于是东源成为著名的侨乡。

自从先辈们在东园打下第一座房子地基,播下第一颗种子,他们就有一个梦想:在这片平坦的土地上,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然而,两千年来,东源从未被给予飞翔的机会。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中叶,东源人被迫离开祖先,含泪漂泊。

徘徊,徘徊,又期待留下。而那个美好的家的梦,是一个悬浮的静物,从来没有生动过。

机遇,80年代初,历史上第一次,晨舟敲响了东原人的窗棂。1981年,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漫过东源的海堤,勤劳勇敢的东源人及时出击,抓住了这个发展自己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农业和渔业是东原人的经济支柱。改革从农业开始。土地再次回到农民手中,在政府的支持下,打破了几千年来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实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短时间内完成了粮食自给。土地承包制激励了沿海地区的渔民。他们将全镇9.5公里的海岸承包到户,从事滩涂养殖和近海种植,真正实现了“以海为田”的养殖梦想,不断引进优质品种,促进渔业快速发展,获得实惠的渔民养殖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在东源,泉州湾附近,很早就有了秀土港。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湾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之一。千吨以上的船只在此停靠,“沿海百姓造船”,“商人海外获利”。航海在这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由于经济落后,一直没能形成像农业、渔业这样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在政府的大力鼓励下,东源航运业蓬勃发展,各镇培育了安达、顺达等股份制航运公司,开通了数十条国内外航线。船舶数量在增加,吨位在扩大,新航线在开辟...

俗话说,东源人靠海陆逐渐富裕起来。然而,他们没有被自己的成就所束缚。他们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只有43.5平方公里的沿海城镇,发展农业的空间非常有限。有钱有保障不是东原人的性格。他们积蓄力量,奔向更高的目标。他们的眼睛早已越过海洋,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如何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东源人把目光盯在了产业上。

东原过去虽然贫穷落后,但却人杰地灵,六万华侨中绝大部分是成功的。家里有300多名东原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东源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进行了广泛接触,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共圆了建设家园的梦想。这些当年因为贫穷而四处漂泊的游子,有着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他们要么在家乡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信息,要么提供政策和科技方面的服务。东源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乡办、村办、股份制企业、个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共同发展。给优惠政策,一路绿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先后开发建设了玉龙、东园、金丰、江秀四个工业园区,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科技兴企、创名牌战略。在这些企业中,涌现出了“里奇·金”、“亨特王”皮鞋、“立豹”空压机等一批名优产品。扶持了新华方圆、包装装袋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效益高、档次高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五金机械、服装鞋帽、轻工针织、包装装袋、海运五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县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沿海城镇之一。到1999,全镇社会总产值20.89亿元,财税收入达到1507万元,分别是1978的522倍和28倍。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县前列,1996进入“百强镇”行列,1999跻身“百强镇”、“省级工业卫星镇”、“科技示范镇”。

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东源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创造美好的家园,他们投资2360万元大规模建设公共设施。已建成兴修二级公路42.8公里,镇内苍山二级公路、乾元路、月茂路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镇内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通信设施开通了1万多部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可直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成仓山110000伏变电站,在保证全镇用电的同时,可为开发建设中的秀涂港提供电力资源。日产量5000吨,一座自来水厂正在建设中。在不久的将来,该镇主要村庄的家庭将使用自来水。

为了打造美好家园,东源人在大力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也下大力气改善软环境,绿化街道,狠抓环境卫生,倡导社会公德和社会风俗,规划改造旧居住区,规划新生活区。目前,经过改造的后港新村街道宽阔,生活设施齐全,村民别墅式洋楼整齐排列,错落有致。不再是旧村“路难走、车难进村”的旧貌,成为绿色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徜徉在现代新村宽阔的街道和幽静美丽的公园里,走进农舍装饰的豪华庭院居里,无边的情怀油然而生。多少先辈苦苦寻觅多年,终于有一天梦想成真。东源人,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晨光中,拉开了幸福的帷幕。

面向新世纪,东源对自己建设美好家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实施一轴(兴秀公路两侧开发),抓好二区建设(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推进三次产业扩张(养殖业、种植业、第三产业),夯实四大基地(大新工业高新技术基地、玉龙外向型经济基地、金丰五金机械产业基地、江秀鞋帽鞋帽服装)。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服装鞋帽、五金机械、轻工针织、包装航运)的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把一个经济外向、科技进步、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繁荣昌盛的具有侨乡特色的新东园带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