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程心国际2021信用风险展望年会
姚店
宏观上,2021中国经济将继续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将逐步增加,但消费信贷增速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短期个人消费贷款(含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余额9.36万亿元,同比增速6.59%;
政策方面,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和金融消费者权益,规范信用卡经营和互联网贷款管理;
发行方面,2021年,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发行规模回暖,全年发行规模471.88亿元,同比增长25.03%;
发行利率方面,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优先级(AAAsf)证券发行利率2.66%-6.00%,次级优先级(AA sf/AAsf)证券发行利率2.73%-6.50%,较2020年有所放大。与一年期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相比,商业银行发起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AAAsf利差范围为-43.22~21.95BP,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为-21.74~239.06BP,不同发起机构发行的利率差异明显。
二级市场,2021年,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成交14863亿元,较2020年全年增长9.84%;成交107笔,平均金额65438+3900万元,二级交易活跃度有待提高;
资产池特征方面,2021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资产池特征继续呈现单笔金额小、资产池高度分散的特征,入池资产的合同利率/手续费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产品性能持续时间:
?逾期率方面,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全面复产,疫情对居民收入和日常消费的影响逐渐减弱,2021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逾期表现明显改善;
?违约率方面,近年来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累计违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由于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资产池质量持续承压;
?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回收率普遍较低,提前还款率因产品特性而异;
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短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逐步上升,但增速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波动下降。由于居民杠杆率持续处于高位,消费信贷的信用表现可能继续承压。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和金融消费者权益,规范信用卡经营和互联网贷款管理。
2021上半年,得益于政府“动态清零”政策,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生活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不断恢复,居民消费信贷需求逐步回升。下半年疫情局部蔓延,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我国短期个人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从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看,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个人贷款余额为71.1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45.53万亿元,短期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余额为9.36万亿元,同比多增6548亿元
金融短期个人消费贷款主要由信用卡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组成,其中以信用卡贷款为主。从信用卡使用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9月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达7.98亿张,人均持卡量0.57张。同期,得益于疫情逐步消退和前期基数较低,信用卡授信总额20.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14%;使用金额8.40万亿元,同比增长8.25%,但增速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授信使用率为40.66%,与去年基本持平。
2021在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如疫情反复、电荒、房债危机等,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者信心指数呈下降趋势。同时,居民杠杆率与去年底持平,仍处于高位。
居民杠杆率持续高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会影响居民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从而对消费信贷的信用表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信用卡资产质量来看,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信用卡逾期半年的总量整体比较稳定。截至2021年9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总金额为869.26亿元,占信用卡应付总额的1.04%。整体来看,自2017以来,逾期半年的信贷总额占应付信贷总额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但考虑到自20121信用卡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以来,累计处置信用卡不良贷款3590.2亿元,可能低估了信用卡的逾期水平。其中,2020年6月5438+0-9月和2026年6月5438+0-9月,通过发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分别处置信用卡不良贷款60.01.6亿元和77.1.1.6亿元。如果收回这部分不良贷款,到2021年9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占信用卡应付总额的比例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政策方面,随着对个人信息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日益重视,监管部门在保护个人信息和金融消费者权益、推进合规管理方面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
关于个人信息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处理金融账户等个人敏感信息应当征得个人同意,个人有权撤回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为撤回同意提供便利途径。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了征信的定义和征信管理的边界。信用信息业务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强调信用信息安全和跨境使用符合法律法规;提高征信业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推进合规经营方面,随着整体经济企稳,银行信用卡业务也迎来了恢复性增长,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同时,针对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在网贷领域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监管要求。
具体来说:
规范信用卡管理
2021 1 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决定“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和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发卡机构应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并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注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结息方式”;2021,10,银监会发布《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规范信用卡经营行为和分期管理,规范银行机构与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2021,11 10月,银行业协会发布《信用卡催收指引(试行)》,对催收行为、催收行为规范、外部催收机构管理、内控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自律惩戒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调整。2021 65438+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严控授信管理和风险管理,严控资金流向,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合作机构,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
互联网贷款管理
2021年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进一步强化自主风险控制要求,督促商业银行落实风险控制主体责任,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有重要影响的风险控制环节,对商业银行和合作机构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跨区域业务等事项提出详细的监管标准,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2021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的通知》,规范贷款机构及其外包合作机构营销行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催收行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部署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检查和查处整治工作。2021、11年10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监管价格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了解互联网平台等合作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价格标准,约定服务价格信息披露要求、争议解决三方的责任和义务等,并禁止合作机构以银行名义向客户收取任何费用。要持续评估合作模式,及时终止与服务收费质价不符的机构合作。”
表1:2021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主要政策
总体来看,2021年,居民消费信贷需求随着国内经济回暖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受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信贷增速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居民杠杆率继续处于高位,消费信贷信用表现可能继续承压。政策方面,消费金融行业监管内容更加细化,监管力度加大,旨在引导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发展。
2021银行间市场个人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有所回升,发起机构数量也较上年有所增加。从发行数量来看,消费金融公司仍然超越商业银行占据发起机构的主要地位。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国经济持续修复,居民消费信贷需求逐步回升。在此背景下,银行间市场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较上年有所回升。2021年,银行间市场* * *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发行16期票据,发行规模471.88亿元,较2020年增长25.03%。
根据基础资产类型,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可分为一般消费贷款ABS产品和信用卡分期ABS产品。2021年,一般消费贷款ABS产品发行13期票据,总发行规模243.68亿元,较2020年增长32.69%;信用卡ABS产品分三期发行,总发行规模228.2亿元,较2020年增长65,438+07.77%。
从发起机构来看,2021年,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发起机构10家,其中商业银行5家(分别为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交通银行),较上年增加3家,* * *发起6只票据,发行规模合计338.35亿元,占比765435。消费金融公司5家(包括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尹航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较上年增加65,438+0家,发行总规模65,438+00元,占比28.30%。在上述消费金融公司中,尹航消费金融和中邮消费金融是首批推出个人消费贷款的ABS产品。
2021年,三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银监会批准,分别是尹素凯基消费金融、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其中,尹素开基消费金融由江苏银行、台湾省开基商业银行、蓝海之家、五星控股四家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26.00亿元,各股东出资比例分别为54.25%、366.5438+07%、7.5%、2.08%。是一家不设立线下营业网点,用科技驱动网贷全流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80亿元,前三大股东为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0.00%、65,438+05,065,438+0%、65,438+00.00%。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由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富邦华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亿元,各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49.90%、25.10%、25.00%。截至2021年末,在银监会批准设立的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已有1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9家在银行间市场成功推出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分别是兴业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金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即刻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满三年并符合申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要求,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参与到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来。
从发行利率看,优先级(AAAsf)证券发行利率区间为2.66 ~ 6.00%,次级优先级(AA sf/AAsf)证券发行利率区间为2.73 ~ 6.50%,较2020年同级别证券发行利率分别上涨3.45 ~ 4.67%和3.70 ~ 5.10。与一年期中期债的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相比,商业银行发起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AAAsf级利差区间为-43.22 ~ 21.95 BP;对于消费金融公司,AAAsf利差范围为-21.74~239.06BP。
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发行利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发起的。不同的消费金融公司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以优先级证券为例,捷信消费金融发起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AAAsf证券发行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发起机构,而中邮消费金融、杭州银行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行利率相对较低。
从交易额来看,2021年,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成交额为14863亿元,较2020年全年增长9.84%;交易笔数107笔,平均金额65438+3900万元。2021年,银行间市场信贷ABS产品交易金额为7470.33亿元,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交易金额仅占1.99%,二级交易活跃度有待提高。
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集合资产具有户均金额小、分散性极高、剩余期限短的特点。由于不同发起机构的消费信贷产品特性不同,不同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之间的资产池特性存在差异,但集合资产的合同利率/手续费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基础资产多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户均金额小,同质性高,资产分散度极高。2021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主要有以下特点:
单户贷款的平均未偿还本金余额很小,资产池高度分散。2021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平均发行数量为185426.75,单户贷款平均未偿还本金余额为78700元,资产池分散度较上年略有下降。商业银行发起的单户贷款平均未偿还本金余额少于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发起的产品基础资产包括信用卡分期贷款,其单户授信额度小,剩余期限短。2021发行的信用卡分期贷款ABS产品,池内单户贷款平均未偿还本金余额在0.88 ~ 1.1.9万元之间,资产池高度分散。
集合资产的合同利率/手续费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21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加权平均合同利率均值为15.19%,维持在较高水平。从发起机构类型来看,商业银行发起的产品基础资产加权平均合同利率大多在6 ~ 17%之间,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在11 ~ 24%之间,高于银行类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资质比银行弱,风险更高,需要收取更高的利率。此外,由于消费贷款的本息还款方式多采用等额利息,即计息方式为全额计息,因此资产池现金流的内部收益率与资产池的账龄有关,即账龄越长,内部收益率越高。整体来看,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入池利率继续维持在高位,为ABS产品带来了较高的超额利差,提供了一定的信用支持。
与之前的产品相比,基础资产的加权平均剩余期限变化不大,但产品之间有一些差异。2021年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平均加权平均剩余期限为15.94个月,与2020年基本持平。商业银行2021年,资产池平均加权平均剩余期限为11.73个月,较2020年增加1.79个月,主要是由于安顺2021-65438+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资产池平均加权平均剩余期限为100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类资产剩余期限较长或与贷款用途有关。如兴庆2021-2、兴庆2021-3的池贷款主要用于装修等大额消费,具有单笔金额大、期限长的特点。
2021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累计违约率较2020年呈现小幅上升趋势,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累计违约率高于商业银行发起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受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和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部分地区或行业借款人偿付能力下降,消费贷款资产信用表现持续承压。
累计违约率3
目前银行间市场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累计违约率一般定义为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金额/资产池初始规模。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资产(如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相比,个人消费贷款多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大。从2017年至2021年截至2021年末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表现来看,累计违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发起机构类型来看,商业银行发起的ABS产品累计违约率低于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这主要得益于商业银行庞大的零售客户群、成熟的风控体系和较低的资金成本,商业银行获得的客户质量相对更好。但我们也注意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ABS产品累计违约率都在逐年上升,或与近年来消费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消费金融行业服务客户下沉有关,个人消费贷款资产的信用表现将因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而持续承压。
2021银行间市场* * *发行16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截至2021期末,累计违约率在0.00%-5.50%之间。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中,“捷赢”系列累计违约率普遍较高,为2.48%-5.50%,但低于2020年发行的“捷赢”系列;楚赢2021-1和楚赢2021-2分别存在两期和三期,累计违约率分别为1.04%和0.51%。因为产品是季度发行(三期,即九个月),所以默认的业绩是合理的。同时,2021新增中邮消费金融、杭州银行消费金融两家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产品,其邮赢2021-1、杭邦2021-1因存续时间较短未被观察到。商业银行发起的产品大多期限较短,未观察到违约表现。平安银行发起的安顺2021-1,* * *历时四期,累计违约率0.90%,在商业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或与其资产特性和对应的客户群有关。安顺2021-1集合资产为车主贷款,即以汽车为抵押的现金贷款,用于个人消费或经营。集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6.79%,处于较高水平。
逾期率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全面复产,疫情对居民收入和日常消费的影响逐渐减弱,2021发行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逾期表现明显改善。从存续产品表现来看,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逾期率分别为1~30天、31~60天和61~90天,较2020年有所下降。与近三年同期相比,1~30天和31~60天的存续产品基础资产短期逾期率基本降至疫情前水平,61~90天的逾期率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可见,部分地区反复出现的疫情对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增速放缓已经影响到个人。
年度累计回收率5
我们观察了2016至2021期间部分付费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整体恢复表现。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平均年化累计收益率为12.46%,其中中英信义贷2016-1表现相对较好,年化累计收益率达到36438。“兴庆”系列产品平均年化累计收益率为5.59%,在消费金融公司发起的产品中处于较低水平。捷赢系列产品平均年化累计收益率为13.18%,其中2020年发行的捷赢系列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4.04%,高于2019年发行的产品(12.32%)。
提前还款率6
个人消费贷款中ABS产品的加权平均利率较高,提前还款可能导致超额利差下降。除了借款人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发起方的提前还款政策对借款人的提前还款意愿影响更大。早期的商业银行对信用卡分期贷款的提前还款有严格的要求。提前还款不仅会产生一定比例的罚息,而且提前还款的手续费也没有减少,借款人提前还款的动力不足。而消费金融公司的提前还款政策更为灵活,且由于贷款利率更高,借款人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更有动力提前还款。2021下半年以来,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提前还款率大幅上升,或与消费贷款利率偏高有关,央行全面下调RRR促使借款人置换贷款。
结论
2021中国经济逐步回归正常,居民消费信贷需求逐步回升。相应的,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发行规模企稳回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复工复产的背景下,疫情对居民收入和日常消费的影响逐渐减弱,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基础资产逾期表现明显改善。尽管如此,在后疫情时代,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居民杠杆率持续高企、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都对个人偿付能力产生了一定影响,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累计违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预计未来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的表现将进一步分化,拥有优质客户群、核心风控技术和完善贷后管理机制的机构发起的ABS产品表现将更加稳健。
当天发行的1产品选择发行利率较低的进行分析。
用于家庭装修、旅游、留学、婚庆、医疗等个人消费和经营用途的贷款。,抵押品就是车辆。
3累计违约率=累计违约金额/初始计算日资产池余额。
4.累计违约率= ∑各产品发行后各期违约金额/∑各产品初始计算日资产池余额。仅选取业绩期超过6期(含)的产品统计累计违约率,同本小节。
5累计回收率=累计回收金额/累计违约金额,年化回收率=累计回收率/履约期天数*365,其中履约期天数包括包装期。部分已兑付产品在委托报告中未披露相关数据,故排除在外。
6.提前还款率的统计是从每个产品的第二个业绩期开始的,已经年化了。
本文来自中国程心国际。
相关问题和答案: